商科申请卷到现在,高分GPA、GRE/GMAT早已不是稀缺品。TOP院校的招生官翻完一堆“三维”达标的申请材料,往往会被一份与众不同的文书吸引——毕竟分数能量化,而真实的个性和鲜活的灵魂才是区分申请者的关键。在众多商科文书里,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的“25randomthings(25件小事)”是个“异类”。它不追问你的实习成果、职业规划,反而让你列25件和学术、工作无关的小事。这道让无数申请者头疼的题目,恰恰藏着商科申请文书的另一种底层逻辑:比起“优异的申请者”,院校更想找到“适合的社区成员”。今天广州前途小编就来拆解这道题的写法,帮你用生活细节打动招生官。
一、这道题到底在考什么?不是“炫技”,是“真诚”
先搞懂杜克为什么要出这道题。题目里明确提到,“TeamFuqua”的社区精神是学院的特色,招生官已经通过简历和成绩单了解了你的专业背景,现在想通过“25件小事”看到你作为“人”的样子——你的性格、爱好、成长经历,以及你能否融入这个多元的社区。
和常规文书比,它的考察重点完全不同:
常规文书:“你能为这个项目带来什么专业价值?”
25件小事:“你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能为这个社区带来什么不一样的色彩?”
往届录取的学生分享过,这道题的本质是“去包装”。招生官见多了“实习期间完成多少业绩”“参与过什么科研项目”,而那些生活化的、甚至有点“无用”的小事,反而能让你从千篇一律的申请者中跳出来。比如有人写“坚持给奶奶写手写家书,已经攒了3本”,有人写“自学手冲咖啡,能精准调出不同产区豆子的风味”,这些细节没有专业光环,却能让人感受到真实、温暖的个性。
二、最容易踩的3个误区,很多人第1遍就写错了
接触过不少申请者的初稿,发现大家很容易陷入固定思维,把这道题当成“另一份简历”来写。以下3个误区一定要避开:
1.重复简历/主文书的内容
这是最常见的错误。有人把“在某投行实习,参与XX项目”“GMAT730分”“带领社团举办商业竞赛”这类内容写进去,完全违背了题目的初衷。招生官已经知道你的专业成就,再写这些只会浪费宝贵的展示机会。记住:这里要写的是“简历之外的你”。
2.写“人人都有”的大众化内容
“喜欢跑步”“爱读书”“喜欢旅行”——这类描述太模糊,没有任何辨识度。除非你有独特的细节支撑,比如“坚持晨跑5年,跑完了3场马拉松,最难忘在戈壁滩的越野跑中认识的患难队友”,或者“收藏了100本不同版本的《小王子》,能对比分析不同翻译的语言风格”,否则不如不写。
3.刻意“装深刻”或“炫技”
有人为了显得有内涵,写“喜欢研究黑格尔哲学”却没有任何细节支撑;有人为了展示“全能”,罗列一堆技能却没有具体场景。这道题不需要你扮演“完美申请者”,反而那些有点“烟火气”的小事更打动人。比如“做饭经常翻车,但唯独番茄炒蛋做得一绝,是室友们聚餐的必备菜”,反而显得真实又可爱。
三、5个实用技巧,写出让招生官记住你的“25件小事”
结合往届录取案例和申请经验,总结了5个落地性强的技巧,帮你快速打开思路:
1.覆盖多维度,展现“立体的你”
25件事不用追求“高大上”,但要尽量覆盖不同维度,让招生官看到你的多样性。可以从这几个方向构思:
成长经历:比如“小时候跟着爷爷学书法,现在每年都会给社区写春联”“高中时是校广播站站长,练就了即兴串场的能力”;
独特爱好:比如“自学尤克里里,能弹唱50首民谣,曾在校园义卖活动中表演筹款”“喜欢收集旧邮票,最珍贵的是外婆留下的民国时期邮票”;
社区贡献:比如“每周六上午去流浪动物救助站做义工,已经坚持2年”“给山区孩子辅导英语,通过线上平台累计授课100小时”;
生活技能:比如“会缝补衣服,能把旧牛仔裤改成背包”“擅长做旅行攻略,朋友出行都找我规划路线,准确率100%”;
趣味小事:比如“能记住身边所有人的生日,会亲手制作个性化贺卡”“喜欢尝试不同国家的零食,已经打卡了30个国家的特色小吃”。
2.用“细节”代替“概括”,让小事有画面感
没有细节的描述等于没说。比如不说“喜欢旅行”,而说“去年独自去冰岛旅行,在极光下露营,和陌生旅人分享热可可,听他们讲各自的故事”;不说“喜欢读书”,而说“每个月读2本书,会在书里夹上当地的落叶当书签,现在已经攒了一盒子‘旅行书签’”。
细节不用复杂,一个动作、一个场景就够了。招生官通过这些细节,能快速想象出你的样子,比空泛的形容词更有感染力。
3.避免“同质化”,突出“你的专属标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关键是把它挖出来。比如有人擅长“化解尴尬”,可以写“朋友聚会冷场时,我总能讲个冷笑话救场,被称为‘气氛调节剂’”;有人喜欢“观察生活”,可以写“每天通勤时会记录地铁里的有趣瞬间,已经写满了2本手账”。
这些“专属标签”不用多,有3-5个就能让你变得与众不同。想想身边人经常夸你什么,或者你自己觉得“这件事只有我会这么做”,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
4.控制篇幅,长短结合有节奏
题目要求是列表形式(1-25),不超过两页。所以每件事的篇幅可以灵活调整:有的可以是一句话,比如“能背下来《论语》里的20句经典名句”;有的可以是两三句话,比如“喜欢做手工蜡烛,曾为室友的生日定制了专属香味的蜡烛,现在偶尔会在网上分享制作教程”。
长短结合能让整个列表更有节奏感,不会显得单调。不用刻意追求每一条都长篇大论,重点是有亮点、有温度。
5.写完让“陌生人”审阅,测试真实效果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觉得“有趣”的事,别人可能觉得普通。写完后可以发给不熟悉你的朋友或长辈,不告诉他们这是你写的,让他们读完后说说对“这个人”的印象。
如果他们能说出“这个人很热爱生活”“看起来很真诚”“有很多有趣的爱好”,说明方向没问题;如果他们觉得“没什么特别的”“很普通”,就需要重新打磨,补充细节或更换素材。毕竟招生官也是“陌生人”,能打动他们的,一定是能让普通人也觉得鲜活的内容。
四、3个维度的实例参考,帮你打开思路
怕一开始没头绪?分享几个往届录取学生的素材方向,你可以举一反三:
1.成长与家庭维度
“小时候和奶奶在农村生活,学会了辨认20种农作物,现在每次吃到新鲜蔬菜都会想起奶奶的菜园”;
“爸爸是工程师,从小跟着他拆修家电,现在家里的小电器坏了,我都能试着修好”。
2.爱好与技能维度
“喜欢跳街舞,曾和团队一起参加校园比赛,虽然没获奖,但我们在后台互相鼓励的场景至今难忘”;
“自学编程,做了一个记录个人收支的小程序,现在身边有5个朋友在使用”。
3.社区与他人维度
“参与社区的物资配送,给独居老人送菜送药,感受到了‘被需要’的快乐”;
“在大学社团组织‘旧书交换’活动,累计让500本旧书找到新主人,还促成了几个读书小组”。
这些例子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却能让人看到申请者的善良、热爱生活、善于分享的特质,而这些正是杜克“TeamFuqua”社区想要的成员品质。
商科申请中,很多申请者会陷入“追求完美”的误区,总想在文书里展现自己最优异、最专业的一面。但杜克的“25件小事”告诉我们:院校想要的不是“完美的申请者”,而是“真实、多元、能融入社区的人”。
这道题的写作过程,其实也是一次自我梳理——你会发现,除了成绩单上的分数、简历上的经历,自己还有很多可爱、有趣的侧面。这些看似“无用”的小事,恰恰是你区别于其他申请者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想说,写这篇文书不用焦虑,不用刻意迎合招生官的喜好。真实地列出那些让你成为“你”的小事,让招生官看到你的笑容、你的热爱、你的思考,这样的文书才最有力量。毕竟,能打动人心的,从来都是真诚本身。
如果你还在纠结素材,不妨现在就拿出一张纸,从“成长、爱好、技能、社区、趣味”五个方向,每个方向写下5件小事,再慢慢筛选、补充细节。相信你也能写出一份让招生官眼前一亮的“25件小事”,在商科申请中脱颖而出。欢迎【在线咨询】广州前途留学顾问老师,我们老师会为大家提供详尽的介绍和解答。同学可以点击《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发展报告》免费领取留学资料,如果对自己是否适合出国留学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的【留学评估】、【费用计算】及【GPA计算】,以便给大家进行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