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飞往大洋彼岸的航班时,我以为我只是去学习知识。直到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我才恍然发现,这趟旅程最深刻的一课,是关于我的祖国——中国。
在《国际关系》课上,当教授和各国同学用他们的视角分析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时;在《经济学》课上,当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被当作典型案例剖析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我的祖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我不再只是一个被动听讲的学生,我成了一个“文化使者”,需要用他们的逻辑和语言,去解释中国的政策、文化和思维方式。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激发了我去更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自己的国家。
在国内,春节的烟火气、微信支付的便捷、家人团聚的饭桌温情,都是习以为常的生活片段。但在国外,当外国朋友好奇地问我“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重视家庭?”、“微信是如何做到无所不能的?”时,我才开始系统地反思和梳理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儒家思想的影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以及跨越式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为了讲清楚,我必须先想明白。这个过程,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脉有了“自觉”的认识。
我曾因外国朋友对中国的某些误解而急于辩驳,也曾为他们的一些刻板印象而感到沮丧。但渐渐地,我学会了用更平和、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去沟通。我带他们包饺子、写毛笔字、看中国的电影。我发现,美食、艺术和真诚的交流,是比任何辩论都有效的桥梁。我明白了,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强求别人认同,而是从容地展示自己,并真诚地欣赏他人。
留学,让我获得了“双重视角”:一重看向世界,汲取新知;另一重回望故土,加深理解。我不仅成了一个更有国际视野的人,更成了一个更懂中国的中国人。这或许就是留学最大的魅力——它让你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找到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