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澳教育人文之旅
2025年,新东方“穿越之旅”再度开启,周成刚老师带队,多维度探访澳大利亚。
体验6座城市风土人文,深入打卡10所新老名校。
前茅站,访校代表团来到珀斯,两天里有哪些新发现?
01)
西澳尽头与天鹅仙境
经历了南半球的寒冬,珀斯刚刚开始苏醒。当阳光透过桉树的枝叶洒向大地,西澳大学的校园开始了它一天的呼吸。天鹅河像一条慵懒的蓝色丝带,沿着校园边缘铺展,远处的钟楼更像是一座沉静思考的雕像。黑天鹅的传说在这里像一则地理学寓言,自十七世纪荷兰探险家首次记述以来便植根于这片土地。
这一发现后来被哲学家用来阐释“黑天鹅事件”——那些极其罕见但影响深远的事件。而今天,在全球教育格局剧烈变迁的时代,选择到珀斯这座“西澳尽头”的城市求学,本身也如同一个充满未知可能的黑天鹅事件。
▲天鹅河畔(摄影/周成刚)
1932年建成的钟楼,每一块砂岩都来自200公里外的南部小镇,由火车一块块运来。至今仍能透过温润的石块感到,那些建设者们对知识殿堂的虔敬之心。红砖回廊呈现出西班牙殖民地风格,却又独具澳洲的浪漫情怀——没有围墙,没有禁区,学术的芬芳与城市的脉动自然交融。
上一个冬天,珀斯刚刚经历了五十年来的最低温度。这一天的阳光温暖而明亮,却又带着一丝奇特的清凉。鲜艳如火焰般的凤凰木,正以它热烈的姿态宣告着春天的到来 。学生的交谈、禽鸟的低吟,全都被晨风轻轻揉碎,化入开阔校园内的日常之中。
02)
西澳大学:海边的黄金城堡
如今,传统热门城市如悉尼、墨尔本面临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激烈的竞争,而珀斯这样的新兴留学城市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
西澳大学的导游Isabella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她的话既是招呼也是承诺:我们不仅带学生走进课堂,也带他们走进生活。这句话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留学教育理念的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全人格的培养,从象牙塔式的封闭教学转向与社会现实的深度结合。
▲西澳大学地标性建筑Winthrop Hall(摄影/周成刚)
商学院
微缩的金融世界
走向商学院的路上,现代化的外立面设计令人印象深刻。西澳大学商学院在全澳排名第四,但这个数字背后更有价值的是它与工业界的紧密联系。金融交易室被誉为澳洲首屈一指的实操平台——学生们可以直接获取3000万个不同金融工具的实时数据,包括股票、债券、外汇、商品期货等。
杨教授介绍说,这间配备彭博数据库的交易室直接连接纽约、芝加哥、伦敦等全球主要交易所。学生们在这里不仅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在仿真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实战操练。当一个中国学生在珀斯的清晨能够实时跟踪华尔街的收盘数据,分析伦敦市场的开盘走势,这本身就是全球化教育的体现。
▲西澳大学校园一景(摄影/周成刚)
工程学院
匠心传承的温度
工程学院的蔡教授,来到珀斯21年乡音未改,用浓重的潮汕口音分享着心得。他会亲自为中国学生整理领带,教授他们如何在答辩时展现得体的仪表。这样的细致入微让人想起中国古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温情,也体现了西方教育体系中的人文关怀。
“我们的学科建设都深度听取工业界的反馈,”蔡教授介绍说,“业界非常认可我们的毕业生。”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现代工程教育的核心——不是关起门来做学问,而是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西澳州作为澳洲重要的矿业和海洋资源基地,为工程类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习和就业环境。
数据显示,西澳大学工程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近乎百分之bai,在澳洲工程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西澳的风能、太阳能和氢能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为工程类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前景。
▲雕像:《芭蕾舞者》,澳大利亚雕塑家格雷厄姆·贝茨于1996年为纪念西澳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菲利普·巴顿而创作(摄影/周成刚)
农业科学
温室里的未来
十八个温室大棚构成了西澳大学农业科学实验的核心区域。农科陈教授以朴实的语调解释着育种工程的复杂流程:技术在温室里做完试验,才敢把新品种带到广袤的田野。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现代农业科技的智慧——精确控制湿度、温度、光照、水分和养分,让植物在人工环境中展现生命的奇迹。
“别看这么一个小盆子,其实科技都在背后。”陈教授的话朴实却深刻。在全球粮食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这些看似平凡的实验室承载着人类对农业未来的想象。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7亿,粮食产量需要增加70%才能满足需求。在这个背景下,农业科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03)
伊迪斯科文大学:创意与自由的舞台
从西澳大学驱车半小时,便可到达位于詹达科特的另一所西澳知名学府。这所以澳大利亚首位女性国会议员伊迪斯·科文命名的年轻大学,本身就代表了变革与突破。科文将女性教育、社会福利和儿童权益带入了国家政策的议程。她的精神,也深刻地融入了这所大学的DNA之中。
伊迪斯科文大学虽然建校仅50余年,却以其就业导向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在澳洲高教界占据了独特的位置。传媒与表演艺术学院常被视作其蕞具代表性的学科,吸引了大量创意人才;护理与教育专业也因与本地行业紧密衔接而享有口碑,学生们在仿真环境中进行实践,积累经验,确保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求。
与此同时,学校与工业界的紧密合作,让它的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这在西澳所有大学中屈指可数。这种“后来居上”的发展轨迹,恰好印证了珀斯这座城市包容创新的特质。
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的复杂格局下,选择留学目的地已不再是简单的排名游戏。2025新东方《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学生们越来越看重留学经历的独特性、实用性和性价比。珀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的——它提供了一个既能获得世界前沿教育资源,又能享受相对优质生活环境的完美平衡点。
04)
珀斯生活:国境以西,太阳以南
步入珀斯市中心,这座被誉为“阳光城”、“友善城”的都市以其独特的魅力迎接每一位访客。沿着海伊街和墨雷街穿行,历史与现代在每个转角处自然交汇。1870年修建的哥特式市政大厅如今已改造为表演艺术中心,承载着新的文化使命;伦敦街上的精品小店依然保持着英伦风情的典雅;现代商业中心与传统手工艺店并肩而立,构成了这座城市包容并蓄的文化底色。
来自河北唐山的李同学正享受着他在珀斯的留学生活。作为西澳大学农业科学专业的大二学生,他住在市中心50多层的学生公寓里,五人合租的套房每月1860澳元,包水电费。“楼下就是各种餐厅,可以买到便宜又好吃的食物。”周末时,李同学会和朋友们参加山地骑行、钓鱼等户外活动,还会去果园采摘应季草莓。他在户外用品店的兼职工作不仅锻炼了语言能力,还能享受员工折扣。
▲澳大利亚特有的条纹食蜜鸟(摄影/周成刚)
另一位通过“2+2”项目来到西澳大学的Chloe同学,从本科读到研究生,最终留校工作。“西澳并不是偏远地区,它其实非常丰富,只要你愿意发掘和连接。”她的话道出了许多留学生的心声——珀斯的价值不在于它的规模,而在于它提供的可能性。
中国城虽然规模不大,却五脏俱全。川菜的香辣、港式早茶的精致、北方面食的厚重、南方点心的清甜,在这条街道上汇聚成文化的万花筒。兰州牛肉面馆里,中国人和澳洲人挤在一起享受地道的面食;麻辣烫店里弥漫着熟悉的香辛味道。这些由新移民开设的餐厅既满足了留学生的味蕾需求,也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05)
“灯光城”的历史与未来
因为在2000公里半径内没有其他大规模城市,珀斯常被媒体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城市”。但正是这种地理上的孤立造就了它独特的魅力。1962年,当美国宇航员约翰·格伦进行环地球飞行需要地面导航时,珀斯市民集体点亮所有灯光,为太空中的探索者指引方向。这个充满温情的故事为珀斯赢得了“灯光城”的美誉,也完美诠释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即使身处边缘,也要成为他人的光。
如今的珀斯已不再孤独。矿业繁荣带来的人口增长,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让这座城市的天际线不断丰富。250万人口的规模刚好让城市保持了人性化的尺度——足够大到提供各种机会,足够小到保持社区的温度。
对于留学生而言,珀斯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快节奏压力,却有着完善的城市配套;这里没有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却有着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
在这里,学生们在现代化实验室里探索农业科技的前沿;通过彭博数据库触摸全球市场的脉搏;在矿业公司实习中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真谛。
▲珀斯国王公园(摄影/周成刚)
夕阳西下时,天鹅河上波光粼粼,远山如黛,近水含烟。钟楼的剪影倒映在水中,古钟悠然报时。苏格拉底雕像底座上“Seek Wisdom”的铭文提醒着每一个路过的学子——智慧的追求,永无止境。
下一站
访校团将带着南澳葡萄的烂漫熏风
穿梭于涂鸦街道与咖啡工坊之间
在墨尔本探索南半球的文艺中心
来源公众号:周成刚在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