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金秋,新东方名校探访团踏上澳大利亚深度探索之旅。十余天的旅程紧凑充实、收获颇丰。期间,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周成刚老师专访多位澳大利亚高校校长,围绕学科领域未来发展、教育核心优势等议题,展开了一场场深度对话。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前任校长,也是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布莱恩・施密特教授(Professor Brian Schmidt)的现实版“生活大爆炸”—— 藏着宇宙暗能量奥秘的科研人生。
当施密特提到“我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拒绝了三次,第四次才终于入职”时,周成刚老师不禁露出了惊讶的神情。这位解锁了宇宙膨胀奥秘的科学家,用亲身经历打破了天才一路坦途的刻板印象——他曾以为自己不够聪明做天文研究,曾四次求职才站稳脚跟,却在数十年坚守中揭开了宇宙加速膨胀的奥秘,让人类重新认识了70%由暗能量构成的未知宇宙。
周成刚老师与诺奖得主Professor Brian Schmidt
从气象爱好者到诺奖得主
好奇心铺就科研之路
施密特的科学启蒙并非始于实验室,而是源于童年对星空的懵懂热爱。“小时候我一直喜欢天文学,但从没想过它能成为职业,更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做这行。” 他坦言,年少时的理想是成为气象学家,还曾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的气象局做志愿者,直到发现实际工作与预期不符,才在大学前夕重新规划方向。
“我意识到应该学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这样才能做好。” 抱着这样的想法,施密特最终选择了天文学,在亚利桑那大学完成本科学习后,又赴哈佛大学拿下硕士与博士学位。这段求学经历让他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培养了跨学科能力:“学习天文学的过程中,我同时掌握了工程学、计算机、数学和物理学,这些技能无论将来是否做科研都很有用。”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计算机与工程学院
1995年,施密特带着学术积累奔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开启了改变一生的科研征程。彼时的他或许不会想到,自己将要挑战的是困扰物理学界的重大课题——测量宇宙膨胀速度。“我的研究本质是回望过去,通过观测遥远天体来追踪宇宙膨胀的历史。”他解释道,当时主流观点认为,受引力影响,宇宙膨胀应该逐渐减速,但他和团队的观测结果却颠覆了这一认知: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这个看似抽象的发现,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观测与计算,最终为人类推开了认识暗能量的大门。
“这一发现表明,宇宙中70%的成分是我们此前未知的暗能量,也意味着宇宙可能会永久存在。”谈及这段经历,施密特语气平淡却难掩自豪,而这份成就直到2011年被授予诺贝尔奖时,仍让他倍感意外:“我从没想过能拿诺奖,那只是我们团队一项常规研究带来的惊喜。”
扎根ANU近三十年
科研平台与生活热爱的双向奔赴
“为什么选择澳大利亚?”面对这个问题,施密特给出了两个坦诚的答案:一是ANU的学术实力,二是家庭的牵挂。“斯特罗姆洛山天文台的天文学系历史比ANU还悠久,1924年就已成立,我来的时候它的排名甚至高于哈佛。”
更巧的是,他的妻子是澳大利亚人,“当科研平台与家人的期盼重合,这里自然成了蕞佳选择。”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园
如今,施密特已在 ANU 度过了近三十年光阴,“这里是生活和工作的完美结合体。”他眼中的堪培拉没有大城市的喧嚣,50万人口的规模刚好能满足一切需求,又不会让人感到压抑,两小时车程可达的悉尼则能随时补充都市活力。这种宜居环境,恰恰为科研提供了从容的土壤。
作为全球高水准的天体物理学研究中心,ANU的博士项目优势尤为突出。“我们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项目之一,学生来自中国、美国、欧洲等世界各地。”施密特自豪地介绍,ANU不仅拥有本土天文望远镜,还能通过与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合作使用欧洲设备,更关键的是,这里具备制造尖端天文仪器的能力:“全球只有少数机构能造出独有的观测设备,我们就是其中之一。”
在他看来,ANU的魅力更在于恰到好处的规模:“这里有足够的核心科研力量,却不会大到让人迷失,每个人都能在优质的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正是这样的学术氛围,让他在卸任八年校长职务(ANU第12任校长)后,毫不犹豫地重返科研一线,如今仍带着博士生深耕宇宙奥秘。
诺奖之外
科研的意义藏在生活的细节里
“诺贝尔奖改变了你的生活吗?”面对这个问题,施密特的回答充满烟火气:“总理给我打电话,作为美国公民,我去过椭圆形办公室见奥巴马,也见过瑞典国王王后,但这些都只是插曲。”真正让他觉得“奇怪”的是陌生人的刻板印象:“他们会觉得我完美又杰出,其实我只是个普通人。”在他眼中,诺奖的价值并不及科研本身的乐趣。
“1998年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的那一刻,才是真正让我兴奋的时刻。”而这份看似务虚的基础研究,实则早已悄悄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你手机里的相机技术,最初是天文学家为拍摄木星研发的;WiFi是澳大利亚天文学家寻找‘蒸发的黑洞’时的意外收获;GPS用到的精密时钟,离不开广义相对论的方程 —— 而这正是我研究的内容。”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门口
施密特用攀登珠峰作比:“科研就像登山,真正的收获不仅是登顶的瞬间,更是途中研发的新技术、积累的新认知。” 这种好奇心驱动的探索,正是科学进步的核心动力。回溯人类文明史,他进一步补充:“五六万年前的古人就通过观天判断播种时间,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记录的超新星,正是我现在研究的课题。天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即便头顶诺奖光环,施密特仍保持着“三位一体”的生活状态:教书、科研、社交一个不落。“我在ANU教一门课,还会做其他课程的讲座,同时带着学生做研究,闲暇时也能享受生活。”这种平衡背后,是对科研的纯粹热爱:“我做研究不是为了拿奖,而是因为喜欢。诺奖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但我真正热爱的还是科学本身。”
给中国留学生的建议
在澳收获成长的三重馈赠
谈及对计划赴澳留学、尤其是申请 ANU 的中国学生的建议,施密特从生活、学术、成长三个维度给出了真诚指引。
在生活层面,他建议学生享受澳大利亚简单而从容的节奏。“澳大利亚没有那么多复杂的规矩,生活氛围轻松有趣。”以ANU所在的堪培拉为例,这里交通顺畅、配套齐全,既能让人潜心学习,又能通过短途旅行感受都市活力。“留学不只是读书,也是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松弛感会让你更从容地适应新环境。”
学术上,他强调澳大利亚高校的硬核实力不容小觑。“虽然澳大利亚的大学没有剑桥、哈佛那样千年的历史,但ANU这样的院校已有近80年积淀,学术水准全球领先。”他以物理学专业为例:“我们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能申请到世界任何地方深造,美国加州理工这样的高等院校特别认可我们的学生,因为他们知道 ANU 的学术训练非常严格。”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社科研究院
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学生珍惜澳大利亚高校的“社区感”。
“ANU 的校园规模和哈佛、剑桥相当,学生可以住在校内,真正融入校园生活。”在他看来,留学的价值远不止学位本身:“它是成长的一部分,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建立社交网络的机会。”
最后,施密特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年轻人坚持热爱:“我从没想过会成为天文学家,更没想过拿诺奖,但因为喜欢,所以坚持了下来。” 他眼中的成功,不是光环加身的瞬间,而是一辈子做自己热爱的事:“无论选择什么专业,只要是真心喜欢,就一定能从中收获成长,甚至创造意想不到的价值。”
这场跨越半球的对话,让我们看到诺奖得主卸下光环后的真实模样:他是三次求职被拒仍不放弃的追梦者,是扎根科研近三十年的坚守者,更是懂得平衡生活与热爱的普通人。而他给中国留学生的建议,或许正是留学的本质意义——在浓厚学术氛围中锤炼能力,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丰富认知,在热爱与坚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正如施密特对宇宙的探索那样,留学也是一场“回望过去、照亮未来”的旅程,每一步坚守与积累,终会成为人生的璀璨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