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关于开展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并让不少计划留学、求职的同学和家长开始思考:国内专业设置的调整会对就业方向产生影响吗?就业中心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
数据来源: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政策核心要点速览:
优化专业设置导向:
以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为牵引,把优化专业设置作为高等教育改革重点。比如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重塑。
布局急需紧缺专业:
支持高校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涉外法治、国际传播、国际组织、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以及护理康养、文化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布局相关专业。
加大专业调整力度:
引导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鼓励突出优势特色调整专业结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统筹,对新建本科院校重点指导,对布点量大、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及相近专业,原则上不再支持增设,对办学质量不高的专业尽快调整。
提升专业与区域匹配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需对本地区人才供需前瞻性研判,7月31日前发布本年度省级急需本科专业清单和过剩专业预警清单,并做好增设专业形式审核。
对就业市场的深远影响:
新兴产业岗位激增,人才竞争加剧:
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备受重视,未来这些领域的就业岗位将持续增加。求职者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创新能力,才能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跨学科人才成香饽饽,综合素质要求提升:
随着专业交叉融合趋势加强,跨学科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求职者需拓宽知识领域,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参加跨学科课程学习、实践项目等方式增强适应性和竞争力。
就业与专业契合度提升,职业规划更关键:
教育部对专业就业率和办学质量的关注,促使高校培养更贴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求职者在规划职业时,需重视专业与就业的匹配度,避免盲目选择专业导致就业困难。
教育部此次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求职者应密切关注政策动态,结合自身兴趣和优势,提前规划职业路径,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在职业生涯中赢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