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佛大学发布的一则通知引发留学圈关注——2029 届新生候补名单(Waitlist)截止日期从原定的 6 月 30 日延长至夏季。这是该校近年来首次对候补名单截止日期作出调整。
当地时间6月30日,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发言人詹姆斯・M・奇泽姆(James M. Chisholm)正式表示:“鉴于国际学生当前的相关情况,候补名单的最终决定已延期至夏末。”
特朗普政府的签证限制政策让哈佛大学难以准确预判国际学生的最终入学人数。由于部分已获录取的国际生可能因签证问题无法按时到校,校方不得不延长对候补名单的评估时间,以此填补可能出现的名额空缺。
4月下旬,也就是美国国土安全部首次撤销哈佛大学接收国际学生资质的大约1个月前,哈佛曾调整了招生政策,允许国际学生同时接受哈佛大学和另一所非美国大学的录取。如果国际学生在新学年开始前未能获得签证,他们可以选择推迟入学哈佛。但在此期间,若他们注册入学其他大学,则必须重新申请转入哈佛。
近半年来,美国签证与入境政策的 “摇摆” 让国际生群体备受煎熬。从年初的签证审批放缓、面签预约排期延长,到部分专业(如 STEM 领域)的签证限制传闻,一系列变动让本就复杂的留学规划更添变数。不少学生在拿到录取通知后,仍需为 “能否顺利踏上美国国土” 悬心。
值得欣慰的是,政策近期出现积极转向。6 月 18 日,美国国务院正式宣布恢复外国学生签证的常规处理流程,明确将优先处理学术类签证申请,这为国际生入境扫清了关键障碍。
面对政策的不确定性,哈佛大学的应对展现了对国际生的重视,各学院陆续推出 “应急计划”:
哈佛肯尼迪学院率先公布方案,允许暂时无法入境美国的学生通过两种方式衔接学业:一是全程参与在线课程,保持与校内学生的同步学习进度;二是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通过两校合作项目完成部分课程,待入境限制解除后再转入哈佛校园。
其他学院虽未公布具体方案,但据内部消息,校方正与全球多所知名高校协商合作,如近期宣布的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达成的合作协议,为国际生搭建 “过渡学习网络”,确保学术进度不受入境政策影响。
对于国际生而言,此次延期既是 “危机” 也是 “机遇”:一方面,等待周期延长意味着不确定性增加;另一方面,也为争取录取创造了更多时间窗口。面对这种特殊局面,学生需做好三重准备:
紧盯政策动态,保持信息敏锐度
持续关注美国签证、入境检疫要求等官方信息的更新,同时密切留意校方的通知邮件。建议加入学校官方候补生社群,与招生官及同期学生保持沟通,及时获取最新进展。
主动争取,强化自身竞争力
若近期有新的学术成果(如竞赛获奖、科研进展)、社会实践经历或重要成就,可主动向招生办公室补充材料,展现持续进步的潜力。清晰表达对哈佛的入学意愿,也能为录取决策增加砝码。
备好 Plan B,降低风险
在等待哈佛结果的同时,需确保已有其他院校的录取选项或国内升学、就业规划。例如,可同步确认其他美国高校或海外名校的入学流程,避免因政策变动导致 “无学可上”。对于暂时无法入境的情况,也需提前了解在线课程学分认可度、合作院校项目细节等,确保学业衔接顺畅。
哈佛Waitlist延期,是全球疫晴后国际教育格局调整的一个缩影 —— 政策波动、地缘变化正在重塑留学路径。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海外高校对 “you秀人才” 的渴求从未改变。对于国际生而言,既要保持对梦想的执着,也要具备应对不确定性的韧性。主动规划、灵活应变,才能让每一份努力都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