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表示:“能耐心读书的人心态比较平静,有烦恼的时候不浮躁,所以更长寿。”也有的网友则戏称:“那我每天多读十个小时的书,我就能比别人多活二十年。”还有的网友笑说:“这种说法是因为读书度日如年。”
但玩笑归玩笑,爱读书的人真的能更长寿吗?科学研究需要不断地验证和去伪存真,在此,我们也不做绝对的认同和定义。但能够赞同的是,多读书绝非坏事。 >>(点击这里即可咨询)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自古以来,读书一事便为众多圣贤才人所推崇。东坡先生曾立下豪言壮语:“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清人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也曾提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诚然,读书不仅仅是一种兴趣与热爱,它更是帮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地吸收和汲取更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那些很可能我们这辈子也无法亲身抵达的地方、从事的职业、经历的人生,都可以透过书中镌刻的文字获得感悟。
相较于纸质时代,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手段更为丰富、多样,海量的文字、图片乃至音视频内容“信手拈来”。但大数据等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一方面能够依据每个人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推送人们喜爱的内容,另一方面过于密集且相似的信息也时常会令人倍感疲惫,甚至最终身陷“茧房”。
网络中海量的信息泥沙俱下,裹挟着负面与消极,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一书的书名所言,“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我们需要通过读书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寻片刻的宁静。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美国教育部官网上曾展示过这样一句话:“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而能够学习的孩子终将会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在美国的教育模式中,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长期培养。且美式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从小重视阅读”。根据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此前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学生的阅读量是中国学生的6倍。从中学起,美国的学校便开始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写研究性论文,这些能力对于美国学生来说将受益终生。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家、哲学家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英国人,让他们热爱读书的传统保持至今。无论是在地铁里,还是在火车上,亦或是在街角的旧书摊边……随处可见英国人手捧着一本图书沉浸在阅读中。英国的书籍也是较为“昂贵”的,但英国拥有着相当发达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从而鼓励青少年免费看书。以伦敦为例,每个区都有免费图书馆提供借书阅读。此外,为了让他们爱上读书,英国的图书馆还会经常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安排趣味阅读活动。
作为一个位于欧洲北部,全国人口仅为550多万的国家,芬兰的教育却在世界名列前茅。据最近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评估报告显示,芬兰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也是数一数二。芬兰人深知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他们长久以来秉持的教育理念。芬兰境内的图书馆分布非常密集,因此当地的人们几乎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借书和看书。为了让孩子们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看到书,芬兰人甚至制作了适用于在各种场景中阅读的漫画书,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除了以上所枚举的美国、英国和芬兰外,我们的邻国俄罗斯、日本,西亚国家以色列,还有德国、奥地利等都是众所周知现如今依然保持着良好阅读习惯的国家。如同莎士比亚所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
《国学》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意思是说,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通过阅读,我们不仅仅能够净化的心灵,还可以极大地开拓眼界和增添智慧。剑桥学霸(@aliabdaal)坦言其每年要保持阅读100本图书,哈佛学霸John则通过YouTube分享:正是阅读改变了他的生活,而坚持每周一本书成为了他近年来不变的习惯。
读书,是人生的一门修行,它能够让我们灵魂保持年轻与活力,让我们在车水马龙、奔跑向前的现代城市中,片刻地远离浮躁与不安。
不妨试着从今天起,在闲时放下手机,片刻地远离网络,翻开手边略有浮尘的书籍,好习惯的养成从何时开始也为时不晚。
通过以上的介绍,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出国留学的相关资讯信息可点击登录洛阳新东方前途出国官网了解。 如果您对于留学还有任何相关疑问,可直接点击进行留学咨询,我们会有专业留学老师为您免费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