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英文: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缩写:CUHK),简称中大或香港中大,是一所坐落于香港新界沙田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其正式成立于1963年10月17日,为香港第二所大学及唯一采用书院联邦制的高校。大学最初是由现有的三所历史最悠久的书院合并而成,当中的源流最早可追索至1949年。这些书院的前身亦是当时一些早已在中国大陆成立的大学。此后,学校迅速发展及越趋多元化,多所学院及书院相继成立。中大的创立,突破了大英帝国在英国殖民地只设置一所大学、近500年的殖民铁律,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运动”,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一、教学设施
图书馆
百万大道尽头、大学图书馆外的雕塑“门”,俗称“烽火台”。传说在其中穿过的学生,将会不能毕业。
香港中文大学有七所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在大学校本部),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李炳医学图书馆(在威尔士亲王医院),建筑学图书馆(在王福元楼六楼),利国伟法律图书馆(在田家炳楼三楼及四楼)。
其它图书相关设施
逸夫书院李和声自学资源中心 - 位于逸夫书院文澜堂四楼。提供中外藏书七千本。读着可于网上查阅,所有资料可供借用,借还书籍于文澜堂一楼询问处办理。网上查阅书籍及资料系统。
美国研究图书馆(American Studies Library)- 位于联合书院胡忠图书馆二楼。原属美国领事馆新闻处辖下之美国图书馆。1993年大部分藏书迁移到香港中文大学港美中心,后交大学图书馆系统管理。馆藏包括Professor James Meriwether 所赠之威廉福纳特藏及美国研究特藏,为亚洲最完备之美国研究特藏。
中国文化研究所参考图书室
香港亚太研究所参考资料室 - 位于崇基学院利黄瑶壁楼五楼。提供各式馆藏给校内外人士参阅,参考资料总数达48,371份,当中分别有119归类为“香港专题”及354份归类为“亚太专题”。惟借用服务只供中大师生,校外人士可以即场使用设施。体育设施大学体育中心夏鼎基运动场岭南运动场香港中文大学有各类体育设施供教职员及学生使用。
室内场地
体育馆:大学体育中心、新亚书院及联合书院皆有体育馆,均可作篮球、排球、手球或羽毛球活动之用。全部铺设柚木地板,有空调设备。另外,逸夫书院设有全校唯一一个篮球练习场(位于国茂楼底层),供学生练习之用。
健身室:大学体育中心及各书院均设有健身室,设备齐全,并装有落地大镜,有空调设备。
壁球室:o 汾阳楼壁球中心:又称“郭氏壁球中心”共设有六个壁球室,其中一个更备有看台。
逸夫书院壁球场:共建有三个壁球室。* 康乐室:大学体育中心及各书院均有康乐室,全部空调,皆可作乒乓球或舞蹈活动之用。
室外场地
运动场
夏鼎基运动场:装有泛光照明系统之全天候标准田径场及标准草地足球场,并设可容纳二千人之观众席,可供举行大型活动之用。
岭南运动场:旁设观众席之六线煤屑跑道标准田径场及标准草地足球场,并有半场照明设备。
网球场:全校共有十四个全天候网球场,新亚书院一个、联合书院两个、崇基学院两个,皆于其校园范围内,而逸夫书院的两个网球场设于环回北路旁;另外,于大学体育中心外之网球场更设有观众席。
游泳池:大学本部有一个由美国人民捐款兴建的五十米标准游泳池,图则依据维多利亚公园公众泳池,附有高台及一米弹板跳水设备。
两用球场:逸夫书院第二学生宿舍旁建有一个篮球排球两用场。
香港中文大学现设有八个学院:文学、工商管理、教育、工程、医学、理学、社会科学、以及法律学院。八个学院合共63个学系,学生总数为18006人(资料源于30.6.2006统计数据),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732名,研究生7965名,另有其他非全日制学生309名。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条例》(第1109章,1965),中大的主要授课语言为中文。不过,其实中大大多数学系皆有提供中英语课程予同学选择。有些院系,如医学院,法律学院、药学院、英文系、语言学系等及大部分新开办的理学院课程,则是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校方亦加紧强调“中大自创校以来一直坚持中英双语的教育方针”。
三、师资力量
香港中大现共有9所成员书院及8所学术学院,与香港大学为当地唯有的两所综合型大学。与其校名不同,大学目前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语教授,只有某些部门同时提供粤语及标准汉语指引。其曾经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长获得诺贝尔奖,校友衔盖菲尔兹奖与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及港大校长,为唯一拥有以上国际奖项及图灵奖得主专任任教的香港高校。在QS亚洲大学排名名列亚洲第7位,香港第3位。
4位诺贝尔奖得主(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得奖人任教的大学),包括杨振宁、詹姆斯·莫理斯、罗伯特·蒙代尔;1位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1位图灵奖得主:姚期智;1位沃尔夫奖得主:丘成桐;2位皇家学会院士;1位英国爱丁堡皇家学院院士;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9位中央研究院院士;15位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15位裘槎基金会杰出研究奖得主;6位裘槎基金会杰出医学研究奖得主;28位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人数为香港所有工程学院之冠);6位美国物理学会院士;2位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2位计量经济学会院士;3位长江学者成就奖得主;7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得主;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为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创办人、讲座教授及中大前校长。
四、行业认可度
香港中大反对刻意追求排名的认可,现任校长沈祖尧表示:每一个大学应该有自己的定位,然后发挥它的作用,而不是单去追求排名。
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3):世界第151-200位之间,亚洲15-23名,香港第1位。
QS世界大学排名(2013/14):世界第39位,亚洲第7位,香港第3位。
QS亚洲大学排名(2013):亚洲第7位,香港第3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13-14):世界第109位,亚洲第12位,香港第3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声誉排名(2013):世界第71-80位,亚洲第17位,香港第3位。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中大一直强调,不同的大学排名均由不同的组织所制定,故没有划一标准,而且不同标准的 比重在各个排名中亦有参差,各有利弊,故以上只为参考。
中英兼重文化多元
中大致力糅合中西文化,中英兼重及多元文化在中大有悠久的传统。中大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中西文化修养,精通两文三语。在学习、海外交流、课外活动等的大学生活中,均可体现这精神。
通识教育
有学识的人必须是专门知识和人生智慧兼具的。中大及其成员书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常邀请当今的才识之士主持讲座,与专业学术课程相辅相成。
充满热忱的教师
中大的教师不单具卓越学术成就,亦认同中大的教育理念,相信教师不单传授知识,更是学生的榜样。中大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得奖人任教的大学。此外,还有菲尔兹奖得奖人、杜林奖得奖人,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工程院的院士在学校任教,而拥有海外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约百分之九十三。
灵活学分制
除了医学及护理学,其他课程均采用灵活学分制,学生在三年内修满九十九个学分便达毕业要求。学分制有助培育既专且博的人才,也让学生有更高程度的学习自主。
六、环境与安全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采用书院制度的高等学府。大学原有三所成员书院,分别为新亚书院(1949年创立)、崇基学院(1951年创立)和联合书院(1956年创立)。1976年12月,政府订立大学新条例,修改中文大学及各成员书院的组织章程和权责范围。1986年7月,政府复立法通过中文大学成立第四所成员书院逸夫书院。新书院于1988年开始录取学生。教师及全日制本科生均分别隶属四所成员书院。透过提供非形式教育,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书院有助同学的全面发展。
学生饭堂
香港中文大学有多个学生饭堂,包括:范克廉楼学生饭堂,范克廉楼咖啡阁(Coffee Corner),范克廉楼快餐店(泳池旁玻璃房),李卓敏基本医学大楼小食店,崇基学院众志堂学生饭堂,新亚书院学生饭堂(在乐群馆梁雄姬楼),逸夫书院学生饭堂(在国茂楼G层楼外),联合书院学生饭堂(在张祝珊师生康乐大楼),联合书院思源文娱中心(郑栋材楼地库),李慧珍楼咖啡室
职员饭堂
香港中文大学也有职员饭堂,但非职员也可以光顾:新亚书院云起轩(新亚学生餐厅烧烤场旁),新亚书院教职员餐厅(新亚学生餐厅对门),崇基学院紫荆阁职员饭堂,联合书院聚贤轩职员饭堂,逸夫书院涵碧轩职员饭堂,范克廉楼教职员餐厅鹿鸣厅,大学宾馆教职员餐厅,兰苑(位处崇基学院),威尔士亲王医院职员餐厅,范克廉楼见龙阁(大学宴客专用)
学生住宿
中文大学逾半学生可获安排宿位。4所成员书院(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及逸夫书院)共有23幢宿舍,连同6幢研究生宿舍,提供了逾6,000个宿位。学生事务处来港生组辖下的国际生舍堂于2005年启用,可容纳420名本地、非本地及交换生。

更快留学资讯 关注合肥新东方前途出国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