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市场趋于成熟的当下,标准化考试成为一种固定模式应用于各留学国家。拿美国留学市场为例,标准化考试托福、SAT/ACT进入中国十多年,经历了漫长的认知过程,已经获得市场的认同感且相关语培产品服务丰富。然而即便如此,标准化考试却无法实现教学的统一标准。这究竟是为什么?下面这篇分析值得我们深思。大家有何异同观点可以一起来讨论。
每次和业界的语培名师们聊起这个话题时,常常遭遇不屑一顾的冷眼,然后是嗤之以鼻的回答:“你到底懂不懂教学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而与留学语培形成对比的是,K12教学早就开始实行教学的标准化。然而再回到留学行业,依旧还是拿名师说事。不仅机构容易被名师绑架,更重要的是,老师的教学水平容易参差不齐。早在前两年,培生和新东方都在陆续推标准化的教学系统,但是最终都没有真正实现教学的标准化。只是简单的变为线上练习,线下授课的模式。
留学语培实现标准化的难题 —— 投入的驱动力不够
其实,留学语培的的知识图谱和结构其实要比K12的知识结构要简单多了。因为标准化考试本身知识点相对固定,考试难度相对稳定的,所以理论上,所有知识点都是公开的,这种公开不仅仅对老师,更多的也是对学生。以北美考试为例,其实最好的考试准备教材就是OG(官方指南),里面考点列得清清楚楚。知识结构井井有条。
那么知识结构更加简单的留学语培为什么始终没有完成标准化教学的工作,甚至说连一个像样的题库都没有呢?
我觉得原因有两个大方面:
1. 现实的投入动机;
2. 技术层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说说投入动机。
第一,标准化和个性化之间的老矛盾。大家一提到标准化,可能第一反应,是做出一些固定的教学流程,或者固定的教学大纲。然后每一节课,就好像我们回到了小学的教室一样,老师按照既有的教学大纲去完成。
关于这点,既对又错。这种固定的教学大纲,更多的是基础层面的课程。比如让学生去了解考试到底是什么,涉及到什么样的知识点等等。这些班型满足了大众的入门需求,但是进阶需求必须要到学校外部寻求补习班有针对性的解决。而对于语培机构来说,后面的部分才是真正大部分客户需求的部分。这个部分的需求是个性化的。他们惧怕“标准化”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但显然,标准化与个性化本身不是一对天生的敌人。这一点从K12培训机构的处理方法上可以得到借鉴。比如说,用教学模块化,或者颗粒化的教学点解决这个问题。
做出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微教案,微教学大纲。这个时候老师就好像医生一样,通过检查报告(作业、测试数据),判断出学生生了什么病(知识结构上的不足),然后给出治疗方案(微教案),最后由护士监督完成用药等其他教学进度等教学数据的收集。
第二,心态问题。很多语培机构的创业者,自身就是冲在一线的名师。甚至于至今还在打着名师的名头去招生。而他们的心态还是打工者的心态,还是老师的心态。只是从原来的大机构中脱离出来,变成了一个小公司的员工,恰巧自己是老板而已。如果做标准化岂不是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化肯定不是简单的削弱老师的价值,而是让老师的价值放大。让老师去做更多的可以体现出自己价值的事情。
第三,标准化是一个巨大的投入工作,但获得回报却很漫长。所以很多机构也没有很大的动力去做,也更加倾向于去购买国外成熟的产品拿回来去做标准化的工作。但是这样看似短平快的解决方案也有自己的问题,一方面购买回来的解决方案,是否是在国内能落地的,是否是适合中国实情,是否是与现有老师的工作习惯是一致?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悖论,中国的出国语培市场,从经济规模看,应该是世界最大的语培市场。任何产业研发的投入一定是跟产业的产出成正比的。在海外并没有这么大规模的产业作支撑,那么理论上研发的投入就不会太多,所以,海外市场引进的产品是否能恰如其分的满足需求,这个还是未知。
所以,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可能大家都没有动力好好的去做。
第四,版权。题库也好,标准化也好,有一个重要的弯弯是绕不过的,就是版权。多年前新东方与ETS的版权纠纷,就是这点的体现。做出国语培的标准化,一不小心就跨过了版权的红线。
口语、听力,这些技术难题已经是过去式
我们再从技术层面去谈一谈实现的可能性。
有些人也在说标准化的工作尤其是在听力和口语这部分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现在有了一些口语的电子批改解决方案,但是还远未达到实用的层面。但是技术的问题,会成为眼下的问题,一定不会成为未来的问题的。就以大家都在抱怨的口语听力等随着技术的发展肯定也不在话下了。
某名师朋友给我发来科大讯飞晓译,可以实现中英文的同声传译。这货的准确度,也不由的让他感慨道,MD这么些年英语白学了!试想一下,谁会在3年前想象到这类产品在今日可以完全实用化?是不是没准明天哪个算法上的突破就会让我们语培的标准化建设突飞猛进?
每每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不由的感慨一下国内火热的VR/AR。在此我并不是说VR和AR技术不会对我们整体教育行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我想说的是,教育行业的本质什么?不还是教育吗?还不是内容的输出吗?VR和AR仅仅是输出渠道的问题。
但是无论什么渠道,可能都是改变了内容的展现形式。但是最影响人的,不还是内容本身吗?内容本身,或者说是教学本身,不还都是由最终的教研为主导的标准化来完成的嘛?又或者说,就是标准化考试知识点传授与因材施教的服务反馈的服务混合体的建立。
标准化建设是需要有很大投入的工作,并且这不是今天投入,明天就会有产出的工作。但教学标准化、规范化一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只是问题是到底是谁能先于大势,真正完成这个革命。
以上是作者的观点,一些方面我们非常认同,教育标准的统一必然是趋势。这里也要补充说明,在美国标准化考试的检测目标仅是对高中知识及批判性思维的考察。从这方面理解教学目标就简单得多。考试基于美国课堂的教学方案。上面作者也提到引入美国教学课件是一种理论性的解决方案,但是需要更大的投入去测试、落地并融合教师的工作习惯等,总体来说是一个要精耕细作的长线策略。然而,从教育本身来讲,这个过程我们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短平快的补课方式仅是表面上解决了问题,存在于事实中的“顽疾”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医治。这种矛盾的作用力是相互的,终会在今后的某个时间暴露无遗。
那么,真正能够达成标准化教学目标统一的产品是否存在呢?我们不妨对美国高考基础课加以研究,该课程具体包括五门美国11、12年级的必修课,分别是English 4、Calculus、Grammar & Composition、Physical Science 和US History。注意这几门课程正是标准化考试必备的基础学习和考试科目对应。另外,每门科目各含一个学分,成绩将通过在线提交作业、在线测试、在线讨论等形式获得。全部科目的作业批改和评估均由美国K12集团认证的美国教师完成。因此,该课程结合了美国教学大纲,同时也可融入到中国教学大纲。除了美国教师点评以外,中国教师承担起学习监督、课外辅导的工作。不仅可以减少重新选材备课的工作量,作为样本还可以研究美国学校教学方式并针对国内学生特点给予本土化的辅导支持。这个过程或许需要大量的国内培训师付出教学实践的反馈与总结,而这个过程是必要的也是打通中美教育体制与形式壁垒的重要里程碑。
欢迎业界老师、机构参与讨论与美国高考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了解更多美国留学细则,点击咨询在线客服,或直接拨打0571-56667666转美国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