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播中,两位专家一起共话国际教育未来,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教育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快来看看两位老师的精彩发言吧!
在您的理解中,国际教育是什么样的?
张连仲:随着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紧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让孩子接受国际教育不仅是外在的时代需求,也是内在的个人发展需求。孩子的发展不仅要接受本土教育,更要了解世界,以便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下一代人才需要能够熟悉、思考、内化、分析、运用世界各国的信息和知识,这是我们下一代应该具备的能力。
周成刚:国际教育不是出国,也不是上国际学校,即便是身在国内,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形成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和视野是符合国际主流的,也可以具备全球意识。国际教育未来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您认为现在中国的本土教育和国际的主流教育有没有差距?有什么地方是需要改进的?
张连仲:我们国内应试为主的教育和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国际教育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勇于尝试的能力,而国内的应试教育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承、积累、记忆,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别。现在的国内教育融入了很多新理念,做了很多教育实践,随着老师们的探索,管理手段的提高,使得学生的测验越来越多,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与国际先进理念下的教育和培养人的方向是逆行的,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不是简单的数字分数的积累,要做以人为本的、健康成长的教育。
周成刚:我最近刚好在问答专栏写了一篇有关PISA考试的文章,在中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的一些同学,参加国际性的测评考试,一些学科成绩取得了第一名,但软实力评估都比较落后,学习效率过低,归属感幸福感低。这样传统的死记硬背划重点的学习,填鸭式教育会让我们赢的是当下,输的是未来。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既在国内接受教育,同时又为国际接轨做好准备?
张连仲:我们首先应该承认,现在所说的国际教育,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走出去,把孩子送出去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要引导孩子具有思维能力,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现在国内也有很多学术项目在培养学生,这类项目超越学科限制,超越考试成绩,能给孩子带来更大视野。此外,让孩子成为有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的孩子,同时也应该注重孩子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也是西方一些国家在反思强调的。
周成刚:出国留学不完全等于国际教育,但必定是走向国际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只要具备接受国际教育的意识就可以付诸行动,比如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进而可以甄别信息。在这个成长过程当中,就可以培养出自主学习意识。面对今天国际化的教育,您觉得中国的教师应该做些什么样的改变,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张连仲:教师是操作者,是教育的核心,目前有很多老师已经具备了国际视野,他们把学生向国际化方向引导,跟学生的交流、互动,让孩子们走在前面,在这其中很重要的是这些老师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不是学科知识,是教育学的知识,是人文认知的知识,这一点很重要。教育应该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哪些素质呢?
张连仲:国际先进的教育大部分强调的是人的学习力的成长,思维能力的成长,探究能力的成长。我们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有向上的能力,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敢于尝试敢于试错,能够超越学科的学习,是在21世纪生存的重要能力。国际教育是让一个人能够实现真正的、幸福的自我成长,能够通过内在的驱动力胸怀世界,把未来世界当做自己的发展舞台。
如何联系我们:
1.点击在线咨询(点击这里即可咨询),留学专家为您解答及留学规划。
2.留学申请请咨询新东方前途留学顾问,留学规划方案免费获取,
3.填写名校申请自身竞争力免费评估>>>>>> (我们会在1—2个工作日内回复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