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本科后”学位要求申请学生必须拥有第一学位的学位证书,而不像中国高校可以两个学位同步进行。学制一般是2年或2.5年,就业面广泛,很受当地雇主欢迎。比如我所申请的教育学专业,它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两年的课程包含半年的实习,毕业即可申请安大略省的教师资格证,而这些是硕士学位所不具备的。
同学都是“外国人”,这样的环境给我创造了学习语言的绝好机会,同时也让我在巨大的文化冲击中一度迷失了自我:国内长大的我不习惯使用邮件,也不熟悉全新的学习方式。当周围的同学轻松地与教授互动、闲聊时,我却需要在脑中反复思量,打好腹稿才能鼓起勇气举手发言;当同学已经开始悠游自在地讨论去哪里度假时,我却丝毫不敢懈怠,生怕自己没听清楚作业要求。在线咨询(点击这里即可咨询)
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但我未曾停止追赶的脚步。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我主动向每一位学科老师介绍我的文化背景;为了在小组会议中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我提前研究讨论的话题,列出回答的要点;我成为了学校各个服务部门的常客,向顾问和志愿者们咨询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寻求解决方法的同时也锻炼了口语,获取了关于学校和社会的时事资讯。
教育专业的老师不仅有多年的一线从教经历,而且能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身为屈指可数的“老外”,我更是得到了格外的关照。我还尤其幸运地遇到了几位“藤野先生”:教授科学教学法的玛丽老师、文学教学法的伊丽莎白老师和戏剧教学法的瑞希老师。这些老师无私地为我付出,助我成长,让身在异国的我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
身边的同学也都非常友善。刚刚入学时,我对于课堂小组活动无所适从,教授说完一大段指令后,我还没来及反应,周围的同学已经纷纷行动起来了。一位名叫史蒂夫的同学察觉到了我的尴尬,他主动拿出马克笔,指了指一张思维导图问:“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要不要补充几个要点?”某天我赶着去上课,在大同小异的走廊里很快就迷失了方向,询问一位路过的同学,她不仅热情地指路,还领着我一直到教室门口。这些不经意地关照,让我瞬间感到自己并不是“另类”,而是群体中的一员。
尽管如此,我依然时常问自己“我可以做什么?未来将何去何从?”一位前辈听完我的困惑后说:“年轻人暂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要心急,慢慢探索,但一定不能封闭自己”。这句话激励了我放下焦虑,更加积极地开拓进取。我通过学校官网参加了更多的学校社团活动,抓住每一个做志愿者的机会。2019年安省伦敦市“英雄之夜”活动中担任志愿者
3关于信念
2020这场浩劫让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我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我的回乡、旅行等计划被彻底打乱。周围有许多朋友冒着风险回国,但巨大的时间、金钱成本和种种不确定因素让我望而却步。
好在加拿大是一个可以静心学习的地方。孤悬海外的我,决定用长达半年的假期沉淀和打磨自己。
春光迷离的西安大略校园,让人暂时忘却了疫情
我报考了证书课程、做兼职、读书、健身、烹饪美食、弹琴、唱歌、参加社区实习……不断的尝试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找到了自己热爱且擅长的事情——开通了自己的网络平台,每周至少更新一次,亲自编写文字,再配图、插曲,记录留学生涯的点点滴滴。努力和坚持让我在半年内收获了一千多名粉丝,并得到了许多反馈和鼓励。第一次和室友包饺子,自食其力的感觉美滋滋在学校安排的第二轮实习中,我来到了加拿大的一所公立小学实习,提升了课堂管理技巧,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有趣的课堂活动,最终以不错的评分通过了实习。疫情期间去公立小学实习,大家都戴着口罩脚踏实地让我离最初的梦想越来越近,在“伸手摘星”的历程中,我见识了更广阔的天地,立下了更长远的目标,心怀更多美好的期许。结语
世上并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次摸爬滚打都塑造了现在的我,从是非成败中不断汲取养分。
留学初期,我面临着语言文化的双重挑战,但也得以浸润于地道的本土文化,学习不同的授课方式,从更多的视角看待东西方的人文精神;找兼职和做义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顺让我愈挫愈勇,不断完善自己,也增强了信心;留学生活中的琐碎日常,锻炼了我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体会到了自食其力的乐趣;艰难行进的过程,让我更加懂得感恩和知足,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好友,并收获了一箩筐的故事,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
从起初的迷茫、困顿,到如今的昂扬、奋发,我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不断成长,对未来的信念也愈加坚定。
留学让我的生活充满无限的可能,而写作则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可以肯定地说,在我的“前半生”里,出国是我做过最好的选择。在线咨询(点击这里即可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