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格华兹都有一段历史,伦敦大学也不例外。伦大各学院间的爱恨情仇,绝对不比小说里格兰芬多与斯莱特林的纠葛来得逊色。以下就为读者介绍伦敦大学的变迁,并厘清一些容易混淆的观念。首先最基本的概念是:
伦敦大学 (University of London) 是由许多学院及研究机构组成的联邦制大学。伦大各学院的招生、财务及校务皆独立运作,所以每间学院皆是独立的自治个体;但同时各学院也受伦大规范,有清楚的权利义务。各学院彼此间地位平等,部分资源共享,也有权享用伦大本身的资源。
別把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 和伦敦大学搞混了。UCL是伦大的其中一个学院,而且是创始学院之一。UCL不等于伦敦大学整体,虽然伦敦大学的成立就是从UCL开始的。
伦大其中几间学院特別有名,例如UCL、伦敦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KCL)、伦敦政经学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LSE)。这些名校个別望声高,常在排行榜名列前茅,较为大众熟知。但若认为这些学院与伦大毫无相干、或甚至将「三大学院以外的伦大」视为一个整体去跟三大学院作比较,这都是不适当的误解。所有伦大机构都是独立运作的自治个体,法律及实务上皆平起平坐。
话说从头:一对冤家的结合
提到伦敦大学的创立就不能不谈UCL和KCL的恩怨。这两间伦大的创始学院,当初的意识形态可是泾渭分明。简直比格兰芬多vs 斯莱特林还精彩。
在西元1826年之前,英格兰只有两间大学--不用说就是牛剑。牛剑是有很深厚教会传统的古老大学,在当时只有男性英国国教会信徒才能注册入学及获颁学位。许多社会改革运动在十九世纪初风起云湧;一些改革派人士开始著手建立新大学。
於是在1826年,UCL成立了,她是英格兰史上第一所标榜有教无类理念的大学-- 不分种族、性別、宗教及阶级,只要付得起学费就让你入学。(注) UCL的创办者们强调其世俗特性,对所有教派一视同仁,这在当时是很激进的理念,因此UCL也被保守人士嘲讽为"Godless Instituion in Gower Street" (高尔街的无神论学校)。当时的UCL就是以「伦敦大学」(London University) 为名。
不过由于来自牛剑及教会的压力,新成立的「伦敦大学」始终得不到政府立案许可。虽有大学之名、教学之实,但於法无据,在其草创的最初十年间不能颁发学位,以现今的术语就等于野鸡大学。
同时,眼看改革派人士气燄如此嚣张,伦敦的保守势力及教会决定要成立一间学校与之对抗。於是在1828年KCL成立了。KCL的创办及赞助者来头还真都不小,包括当时的国王乔治四世、威灵顿公爵和英国国教会许多主教。因此KCL创校时是和牛剑传统看齐,有浓厚的贵族及宗教风格。在这么多大头支持下,KCL很快在隔年就收到皇家特许状立案。换句话说,以政府立案而言,KCL的成立反而早於UCL。
这样的僵局直到1836年才打破。经过漫长的折冲妥协,政府终于在1836年颁发皇家特许状,将UCL和KCL这对在理念上对立的冤家结合,形成一所新的(也就是今日的)伦敦大学。为了表示诚意,原本的「伦敦大学」还把名号让出来给新的学府,自己更名为大学学院--也就是今日UCL的名称。于是伦敦大学就在这对同床异梦的冤家联姻中(再度)诞生了。
虽然标榜有教无类的理想,但实际上也非一蹴可几。UCL成立初年,学生一年的学费相当於一位马车夫的年收入,不是大众都能唸得起的。女性同男性平等注册入学并颁发学位,也要等到半世纪后的1878年才实现。
爱恨情仇:大伙进攻啰!
自1836年伦敦大学诞生以来,除了UCL与KCL两所创始学院外,陆续有其他机构加入。依加入时间顺序包括:(以下非完整清单)
Royal Holloway 1900年
LSE 1900年
Goldsmiths 1904年
IoE 1905年
Imperial 1907年
Queen Mary 1915年
SOAS 1916年
Birkbeck 1920年
格兰芬多和斯莱特林打得不亦乐乎、牛剑校际及学院间也不乏世仇,伦敦大学内当然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陈年恩仇,姑且就当作茶余饭后的趣谈。当然最醒目的就属两所创始学院间的对抗。首先说个最不可考又耸动的案例开胃:
UCL的「精神之父」是哲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边沁的教育改革思想启发了UCL的建立。边沁去世后,依本人遗嘱,其遗骸被防腐处理保存。UCL后来将边沁的遗骸买下,陈列在校园中以供后人瞻仰。所以你如果在UCL主建筑南回廊角落看到边沁,那是他老人家本人。可想而知这具「金身」(Auto-Icon) 对UCL意义重大,也成为学生恶作剧的对象。根据不可考的说法,边沁的头曾经失窃,还曾被KCL学生拿来当球踢。无论此流言是真是假,可以确定的是:为了安全起见,现在UCL已将边沁的头颅妥善收藏,不对外开放。公开展示的Auto-Icon的头,是一颗蜡像替代品。
KCL的吉祥物是一只狮子"Reggie"。Reggie也常在各种学生恶作剧中,成为UCL或其他学院学生绑架的对象。
有两次发生在1920年代的学院对抗闹得很大:一次是在1922年冬天,KCL学生绑架了UCL当时的吉祥物Phineas,上百位UCL学生于是进攻KCL校园,KCL学生则準备消防水枪以及从附近科芬园市场运来的成堆烂蔬果严阵以待。冲突中有数人受伤,并惊动警方出面恢复秩序。后来双方和解,两校学生以盛大游行护送Phineas回UCL。不料几天后Phineas再度失窃,原本怀疑是KCL学生干的,后来才发现这次是牛津Caius College学生乱入。
另一桩发生在1927年,这次是UCL学生绑架了Reggie,KCL学生立刻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反击:一群人在UCL正门集结叫嚣("For Reggie!!"),另一群人从后侧突袭,抢走了校园内一尊边沁的半身雕像。隔天,KCL的学生拿着边沁的雕像在UCL外游行示威嘲讽对手。
其他有记录的学院对抗,包括KCL学生曾绑架过Queen Mary和LSE的吉祥物、Queen Mary学生也曾在1935年试图绑架Reggie。这种你争我夺的对抗游戏,谁说只有牛剑才这样玩? 在伦敦也曾玩得很大。
帝国学院的独立:并派
大家都知道伦敦帝国学院 (Imperial CollegeLondon, IC) 曾经是伦大的一员,但现在已经脱离伦大独立。帝国学院是在2007年七月正式脱离伦敦大学。不可否认,这是伦敦大学近年来最大的一次危机,许多人担心其他机构(尤其是家大业大的几个学院)会跟随脱离,如此伦大将面临瓦解的可能。
事实上这次独立风波却起源自一场并校争议。时间回到2002年,IC和UCL的高层开始磋商两校合并的可能。IC当时的校长(Rector)Sir Richard Sykes也在电视上公开鼓吹两校合并的构想。这个计画相当雄心勃勃,预期IC和UCL的合并将产生一个超级大学,不论在财力和学术实力上都足以和牛剑、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顶级名校抗衡。
然而这个合并计画却意外遭到许多UCL师生的大力反对。反对者认为这方案不是平等的合并,比较像IC吃掉UCL。反对者也担心UCL近两百年来的传统会因并校而被破坏。在反对声浪高涨下,UCL在2003年旋即退出磋商,合并计画破局。UCL当时赞成合并的校长(Provost) Sir Derek Roberts也因此辞职。
并校计画失败后,IC转而寻求单飞方案,不愿再受伦大体系的制肘。2005年IC宣布将脱离伦敦大学独立,并开始渐进退场,直到2007年完全脱离伦大系统。这一年正好是IC的创校一百周年。
IC闹独立,一时人心惶惶,担忧伦大是否要熄灯了。几个有名的学院包括UCL、KCL、LSE立刻出面灭火,宣布不会跟进脱离伦敦大学。不过这次风波的确也让好几家学院蠢蠢欲动,决定效仿IC强调自家品牌。在2005年以前,各学院都统一授予以伦敦大学为名的毕业证书;2005年后,部分学院已被授权拥有发行自家学院证书的权力 (DegreeAwarding Powers, DAP)。截至2012年,已获此授权的包括UCL、KCL、LSE、IoE、SOAS,这些学院会发行以自己名义的学位证书。虽然这些学院获得DAP,但她们仍属于伦敦大学成员。从伦敦大学的角度,是将颁发学位的管理权力下放到这些学院。获得DAP的学院将自行负责其学位颁授的品质。
IC已远离,吹皱的一池春水却未歇。权力下放是否预示伦敦大学这个联邦体制未来进一步的衰弱及瓦解?这犹如英伦上空阴晴不定的气象,仍在未定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