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过去一个月了。
孩子作业少了,课外培训没了,就连考试的次数也锐减了……父母和孩子都适应了吗?
近日,一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双减’政策态度”调查结果显示:
511043名受
访家长中,有72.7%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
>>【立即咨询】
但“双减”是否真能给孩子减负,仍有部分家长表示疑虑。
儿子学习成绩一般,以前课余还能去培训班补补课,如今什么都减没了,不知道该拿什么和别人比拼?
学习是一条窄道,每个人都在奋起急追,想着靠补习、刷题来稳住成绩。
可“双减”一声令下,会学习的孩子继续拔得头筹,不会学习的孩子一下子自曝其短。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发过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分享他面试“学霸”的真实感受。
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成绩优异,至少位于年级前5%;
艺术特长突出,至少会一种乐器;
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至少是市级二等奖;
热心公益事业,至少去敬老院给老人洗过一次脚……
在慨叹他们高综合素质的同时,秦院长也隐隐有一丝遗憾:
他们完美得看不出任何缺点,像极了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
很显然,每个前来面试的孩子都经过培训,知道该如何表现,如何回答问题。
但在问及“你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几乎没有人答得上来,都被问住了。
然而,比起顺利通过面试,
“我想要做什么”才是孩子更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老师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北大一年级新生中,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没有意义的占30.4%。
可事实上,“学霸”的光环并不能让他从此一马平川,过上幸福有意义的生活。
生活里只剩下学习的孩子,今天过得了高考,但没有自己的价值,迟早过不了人生的大考。
北京小孩池亦洋从幼儿园开始,就是身边同学和家长心中的“混世魔王”。
脾气暴躁,动不动打人,
专注力差,学习成绩差,经常被老师留堂。
就是这样一个被大多数人标签为“差生”的孩子,在幼儿园老师和父母的陪伴下,没有放弃自己,反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种充满力量感的运动给他带来极大的震撼,感觉特别适合他。
找到了自己为之努力的方向后,池亦洋收起了自己的骄傲和锋芒,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
并在学有所成之后,代表中国出战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
如今的他漂洋过海,和肤色完全不同的同学们一起驰骋在绿茵场上。
比起身边很多同龄人,这个早已将职业橄榄球视为梦想的孩子,活得更自信、更精彩。
“每个孩子的天性各不相同,他们应该有不同的成材方式和成才经历。教育不是工厂铸件,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生产模式。”
成就孩子最 好的方式,就是激活他的天性,找到他自我的意义和价值。
只有让他活出自己,他才能超越别人为他设下的极限,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这种专属他的未来,才真正值得期待。
不管政策怎么变,孩子的学习负担怎么减,父母的责任永远都是教育的第一位。
愿每一个父母,都不错过孩子的成长,也不忽略孩子身上的独特。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