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鄙视链1.0
1.高质量教育
美国大学的高质量设施、资源和教师是世界公认的。认证系统也保证了院校一直保持这样的水准。在全球百强名校的排行榜中,美国就有50多所综合性大学,足以证明美国教育质量的优异。
2.美国学位含金量高
在留学回国市场中,留美回国市场认知度更高、竞争力更强,更有机会获得高薪高层职位。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一个美国学位是非常物有所值的。
3.学习选择多
美国各类大学有3000多所,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度是非常高的。美国教育系统在院校类型、学术与社会环境、入学要求、学位项目还有可供学习的专业领域提供了世界上无可比拟的选择。
4.学习的灵活性
美国的大学和学院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选课的灵活性。因为美国大部分高校实行分组选修式学分制,入学时间和毕业时间不受限定。最重要的是,学生还可以转校。
不过,即使同在美国,各大学之间也还有鄙视链,那美国大藤+PLUS(哈佛、 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麻省理工)常年蝉联US.NEWS前5,是天花板中的天花板。像芝大、哥大、加理工这些中小藤就得往后排了,可是即使这样,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依旧遥不可及。
我是G5,你是什么?
鄙视链的第二层当然是英国,虽然人人笑英国水硕,但是“如果能重来,我要选牛剑”。不过如果是帝国理工学院、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要是能给我发offer,那也是极好的...
不过可能对于很多读美本的选手来说,英国就只有牛剑。虽然总说G5G5,但是牛津剑桥却一直是独一档的,为什么呢?
牛剑的影响力很大部分是因为历史悠久,比如G5中的LSE1895年才建校,在LSE闪耀之前的几个世纪里,牛剑一直是占有统治地位的。而大学名声和毕业证书的含金量,牛剑远高于其他三所G5。
其次是学术水平,牛剑在Academia领域和其他三所G5大学拉开了肉眼可见的差距。
剑桥,目前应该有将近120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二)、11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六)。我们熟知的牛顿、开尔文、霍金、达尔文、图灵、怀尔斯、华罗庚等科学巨匠就在剑桥学习或工作过。仅在化学系,牛津就拥有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蛋白质、新型无机材料合成、分子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都有重大成果问世。
3
北美+枫叶卡,你就说想不想来吧?
之前思翰君听过一个不太礼貌的调侃,“去不了美国top 30的才去多大”,事实上,多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麦吉尔大学除了不在美国之外,也是世界top级的高校,虽然比不上藤校,但是跟美国top 30中后档也是可以比一比的。
4
很难毕业的欧洲留学生
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为代表的欧洲理工类院校真的不要太牛,虽然相较而言名气不大,但是其实在欧洲十分出名。但他胜在高性价比+教育体系,再加上难毕业(这是什么debuff),一看含金量就拉满了。
爱因斯坦母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2024QS排名世界第7、32位诺奖校友、世界较著名的理工大学之一、欧陆第一理工大学,随随便便一个title拎出来都是镇压全场的存在,也是无数学子心中当之无愧的梦校。
强势学科:工程技术、电子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自然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化学、建筑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
而且,在留学圈外人来看,欧洲自带一点贵族气息,反正听起来比“神奇动物”土澳要好多了...
当然,真的想去欧洲留学,不是对德国特别有执念的话,还是避开德国吧,毕竟留学咱也得考虑考虑精神状态不是...万一就少小离家老大回了呢(bushi)
而且,部分欧洲国家像西班牙、挪威、法国的一些院校是不收学费的,总体看下来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
5
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
说句备胎不过分吧?
在互联网上提起土澳留学生,总离不开“便宜”“低分”“村儿”这些标签,给人的感觉就是不适合留学,发展迟缓,没有前途。
土澳今年的QS排名简直杀疯啦!澳洲八大全部QS排名都比2023年排名进步了很多!2023年澳大利亚没有大学排进TOP20。
而今年排名中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这三所院校都排进了前20!(你就说牛不牛吧)
新加坡TOP 2、香港TOP 3不管在哪个榜单上,都是妥妥的含金量,但是在留学圈内就是给人一种想留学,又留不起的感觉...都没出亚洲,也好意思说自己去留学了?
但是可能亚洲人最了解亚洲人吧,虽然区位没有优势,但是它们用严苛的录取难度维持住了自己的口碑,以致于大家明明都在一个等级,但是土澳就是给人一种“成绩不好但有点钱”的人上的学校,港3新2是“成绩好想离家近”的人上的学校...
除了国家、学校之间的鄙视链,同在一国,地域之间也是有鄙视链的,比如美东看不起美西,伦敦看不起伦敦以外,主打一个环环相扣。
留学鄙视链2.0
前段时间第一学历的讨论闹的沸沸扬扬...留学也一样,但是它们起步不是从本科开始,而是从中学开始。
美高学生必然是傲视群雄,家庭中产阶级起步,豪车豪宅,一般都是当地有名有姓的富二代,毕业后大概率是要留国外。
比美高更高级的可能是像《消失的她》里面“李木子”这样从小在国外学艺术的,他们一般毕业后,会直接回家继承公司,或者依旧享受美好生活,你会从各种各样的名媛舞会上得知他们的消息。
本科出国,有钱但不算特别有钱,一般就读国际高中,相对于陆本来说,海研容易上岸好大学,甚至可以考虑一下藤校。
海研留学生,妥妥的最底层,给人的印象就是为了“镀金”,如果你去英国,就会被嘲“水硕”,留国外很难,必然要回国找工作。
也就是说,如果按鄙视链来看,拥有美国国籍的学生>从小出国,全家永居的学生>美高留学生>美本留学生。
留学鄙视链3.0
不仅留学国家有鄙视链,专业之间更是有鄙视链。
在美国,法学和医学自然是鄙视链的最顶层,毕竟,有钱又有地位,但是这些学科的留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少,毕竟难度在这里...
而法学和医学的学生经常互相看不起,各自认为自己的专业最好,其他专业远远比不上他们。
然后就是留学生爱选的学科之一——理工科,尤其以EECS和CS为代表,原因自然是有钱,据说有同学毕业第一年的年薪就高达30万美金!(谁看了不说一句羡慕嫉妒恨呢)
商科虽然也是留学生爱的项目之一,但是它是有门槛的,不像EECS、CS这些有技术就可以,有时候要拼一下人脉关系、自己的资源什么的。
即使是商科内部,还有自己的鄙视链,投行的看不起咨询,咨询看不起四大,四大看不起marketing这些...
不过据小编观察,作为留学生两大热门学科,理工科和商科之间也是互相看不上...一个觉得对方赚的没自己多,搞得都是虚头巴脑的东西,不像自己实打实的技术;一个觉得对方形象不太行,不如自己会social。
至于社科、文科、艺术,自然是在专业最底层。学艺术也许别人觉得你家里有矿,但是学文会有人觉得“你是不是理工科读不好才选的社科文”。
而专业细分的学科内之间也存在环环相扣的鄙视链。小编只想说一句,鄙视来鄙视去的,谁又真的比谁高贵呢?
这样的鄙视链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不止是留学圈,国内的学生圈子也存在鄙视链,环环相扣,比如高考考名校的可能会看不起高考后出国留学的,觉得他们是成绩不好,而出国留学的学生又看不起国内上学的学生,觉得他们“没见过世面”。
但不管怎样都好,留学是为了选择一段自己的人生,至于在别人眼里是怎样的,又有什么所谓呢?我们的人生是自己主宰的,而并非他人。
选择不同的国家留学,细分到专业上看,不同的国家和专业都有其特有的优点,但是如果不结合自身的情况,而盲目地向鄙视链顶端靠拢,即使在别人眼里很光鲜,但背地里又能如此吗?适合自己的,自己又热爱的,才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