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最近美国教育界又集体吹风,准备重新重视标化考试成绩了!赶紧看看吧!
上周,“纽约时报”刊出2011普利策奖获得者,教育评论家David Leonhardt的也发布长文讨论招生过程中的标化考试问题:《针对SAT,一场被误导了的战争》。
由于新冠使学生们难以参加SAT和ACT,许多美国大学取消了标化要求,许多人将这一变化誉为高等教育公平的胜利。然而,现在专家们开始怀疑这种转变是否是一个错误。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标准化考试成绩不仅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有助于预测在大学、以及毕业后的成功可能性。可以说标化考试成绩比高中成绩更可靠。
布朗大学校长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标准化考试成绩比高中成绩更能准确预测学术成功。”麻省理工学院招生院长Stuart Schmill也说“仅仅取得全部A的成绩,不足以让招生官了解学生是否会成功。”
MIT近两年对标化的态度,为上述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作为理工科院校天花板的存在,MIT长期以来坚持强制学生提交SAT分数。原因也非常直接:虽然MIT在新冠期间暂停了两年的考试要求,但是在翻看了过去15年的招生记录后发现:SAT的低分录取学生可能都撑不过四年,不是辍学就是在苦苦挣扎中。
反过来思考,SAT分数不但没有损害录取者的多样化背景,反而从条件较差的高中挑选到了实力强劲的学生。如今MIT一年级新生中,15%的学生是黑人,16%是西班牙裔,38%是白人,40%是亚裔美国人。大约20%的学生接受佩尔助学金,这是针对低收入学生的联邦项目。这一比例高于其它许多顶流院校。
如果没有SAT分数背书,招生主任Schmill认为,MIT可能不得不录取更多来自好的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家境优越,不缺教育资源。而那些来自条件较差高中的穷学生更不容易被MIT“看见”,因为他们的申请材料会淹没于一众“镶了金”的活动、奖项、文书和推荐信中。
在真实美本申请过程中,与课外活动、文书和推荐信等其它软性因素相比,标化考试更能直接反应出一个人的能力。同时,一份标化成绩单也有助于识别来自弱势背景、却具有巨大潜力的学生。
研究者发现,高中成绩和大学成绩之间并不成正比,这是因为现在的高中生更容易拿到A。相比之下,凭真材实料拿到的考试成绩却和大学成绩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也就是说这样的录取者在大学四年中的GPA大概率不会太低。
有了这么多数据支撑,为什么美国大学没有广泛的恢复标化考试要求。其实是因为,标准化考试容易引起不满。它们给数百万青少年带来压力,并似乎将人的才能和潜力简化为一个数字。
SAT最初的名称“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学术能力测试”就暗示了一种严格性,即使现在的反对者也承认这点。在当今政治两极分化的美国,标准化考试无用或适得其反已成为自由主义的一个信条,这也成为一个由两极分化造成美国人枉顾经验事实的例证。
“这些收入低的弱势群体,本可以在标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却因为不必参加考试政策,而最终没有去考试。许多大学实际上试图保护这些学生免受标准化考试的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却剥夺了他们改善生活和改变社会的机会。”
总而言之,尽管大多数美国学校目前还在实行选择性提交SAT/ACT成绩的政策,但一个明显的趋势:大多美国院校对于标化考试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增加。因此,我们强烈建议申请人尽早准备标化考试,提交有竞争力的分数,为自己的申请增加一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