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已久的高考改革方案终于出炉!昨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并由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刘利民等进行解读。方案明确,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其中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考生在报考时只需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选3科计入总分即可。 方案还明确了招生制度改革,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自主招生将在高考之后进行;高考加分项目将大幅“削减”;而部属名校将合理制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控属地比例,这意味着广东考生上好大学的机会将会增加。高考改革方案2014年在浙江上海试点,2017年全国推行。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国人为人处事的一贯做法。随着众人翘首以待多日的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相信又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研究“如何应对高考”的高潮。
全国统考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肯定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积累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所以自始至终不能放弃。而英语的“一年两考”看似更公平,其实对于部分“英语弱科”的考生来说则成了“鸡肋”——考得再多也有可能“毫无效果”,只会浪费他们更多的时间,但是又不甘心放任机会悄悄溜走,这就必然会使他们产生“患得患失”心理,无形中加大了学习的压力。
“学业水平考试任选三科成绩纳入高考录取总分”,“其他学科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这样就能达到“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的目的?作为广大考生来说,这样做恐怕不仅无益于“避免严重偏科”,反而只会更加大“偏科”趋势,从而更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再说“学业水平考试同一科可考两次”,出于一种侥幸心理,除了一次考出极高分的少数考生之外,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能彻底放弃第二次机会?这有益于减轻学生的压力?
以往一年一度的高考都无异于是一次“准备充分”、“毕其功于一役”的“大战役”;而高考改革之后,每一次“英语考试”,每一次“一门一清、学完即考的学考”都将是“疲于奔命”、“紧张激烈”的“遭遇战”,一次的战斗失败就有可能会影响最后的“大决战”,所以,“一城一池”都不容有失,这就使得我们的学生们时刻都处于高度的紧张之中,其“压力山大”又何来“减轻”之说?
所以,如何“应试”?怎样安排时间、课程才最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成绩?集中还是分散?是步步为营的“大围剿”还是各个击破的“游击战”?这都需要老师们和学生们去摸索、实践找出最佳的方法和途径,而归结起来,这一切其实还就是在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始终还是为了“应试”!
这次改革针对了多年来公众意见突出的大部分问题,是中国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系统的改革。改革最明显的两个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缓解高考压力。
毋庸置疑,高考的一揽子改革凝聚了全社会促进这一重要制度合理化的全部诚意,也是一次充满决心的努力。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竞争过度激烈是个超越高考的事实,高考无论怎么改,社会竞争对它施加的压力是化解不掉的。因此高考改革在最好的情况下,是让这种压力相对均匀、有序地与学生们接触,不要因为高考的不合理组织进一步放大它的效应,或者对它做严重不公平的分配。关于这一点,社会必须有符合实际的估计。
高考是中国社会公平体系的支柱性机制,公众对它的要求很高很具体,而且不同社会群体的要求有时是矛盾的。这使得对高考的任何一项改革很难是零副作用的皆大欢喜。高考改革只能追求积极效应的最大化,而非绝对化。
尽管面临着多种不确定性,但昨天公布的高考改革还是带来焕然一新的感受。这是中国实现公平的空前决心与中国最集中的问题群的一次较量。
我们不能以原地打转的沮丧面对高考困局,再困难的局面,也蕴藏着巨大的前进空间。高考新规公布后,那么多人受到鼓舞,看到了希望,这些感受都不是虚幻的。在社会多元化的时代,人心较明显的聚合十分珍贵。希望教育部门扎扎实实推动这次改革,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提供一个扎根社会基层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