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博士丁学良:美国越是拒签,越不能自己放弃出国留学-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首页>顾问中心>杨甲甲>日志>哈佛博士丁学良:美国越是拒签,越不能自己放弃出国留学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留学顾问杨甲甲

杨甲甲

美研业务高级经理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北京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上海 的顾问

    继续向杨甲甲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获取验证码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哈佛博士丁学良:美国越是拒签,越不能自己放弃出国留学

    2020-10-15
     在中美关系紧张的环境下,留学海外还有没有必要呢?留学对于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来说,有怎样的意义呢?国与国之争,现在也就是人才之争,大学应该怎样培养出有竞争力的学生呢?哈佛大学博士、知名社会学家丁学良教授就此话题发表了看法。

    嘉宾介绍:


     

    美方拒签有对策

    海外留学放眼全球

     

    Q

    开学季,我们看到超千名要去美国留学的学生被拒签了,还有很多在美国的学生也被取消签证回国,那么在这样一个中美关系尴尬的局面当中,中国的年轻人还有必要出去留学吗? 

    丁学良:越是出现这个情况,越是不能放弃出国留学哪怕在这过程之中你要付出好几倍的辛苦努力和失望。自从19世纪末清朝末年以来,中国最重要的现代化的几波潮流中间,没有哪一波中间缺乏了留学的群体,这个留学不是值得非得要拿个学位。在国外待半年一年,对一生的专业和人生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中美的动荡,我不认为会永远延续下去。我认为两年以后会有一个调整。真正会对中国大陆的申请人给予极高的拒签拒绝的这些专业,他会给出一个大概的清单,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格局出来。

     

    英国也有非常好的本科,德国、法国有非常棒的本科,意大利、西班牙,有非常好的本科,还有北欧国家、日本的本科。等到中美之间有大概清楚格局以后,你可以考虑到美国去读研究生,由学校本科的教授给你推荐信,你拿到成绩单以后,再去申请美国比较好的研究生院,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支持。

     

    留学意义在于学习所在国的优势

    科学 教育 产业 金融都要了解

     

    Q

    您建议中国年轻人有机会的话,还是要出去看一看,留学的意义在哪里?

    丁学良:一块就是你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知识,专业知识,不管是理工科人文、社会科学,还是法律,这是第一块。第二块是你在学校里包括你本校,如果你是在一个大学城的话,包括你周围的学校,在这地方认识的青年人,这太重要了。因为你越是去好的学校,越是一个大学城,越有机会遇到在别的地方遇不到的那种群星灿烂的同代人。在这中间哪怕有三五个人以后,同你保持长期的交往和友谊,对你未来的发展太重要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希拉克,在做总统前,他到哈佛做交流生。美国的杂志去采访他,他说,虽然我只在哈佛呆了一个学期交换的交流生,不是拿学位的,但那个学期带给我的刺激是我终生受益的。

     

    你对你留学的国家还有它的社会要有广义上的了解,社会是个大课堂。比如说你要是学理工科的,你就要始终要注意到你去的国家里面的高科技,为什么做的那么好?除了这个国家有很好的教育制度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一些体制,一些机构,使他们国家的高等、高科技素材,以及有高科技的天分的年轻人,能够把他的高科技找到最好的应用和商业化的渠道。他们国家的知识产权怎么样,他们国家的风险投资的金融保障怎么样?这些问题你不到人家那去留学的话,很抽象的,如果学法律、学金融的,更要了解这些事情了。

     


     

    一场考试不再定终生 

    一个专业不足走天下

     

    Q

    高考对于我们内地每个有孩子的家庭来说都是关键时刻,大家普遍认为经过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后进入高校的年轻人似乎就已经是天之骄子了。您认为大学教育的意义何在?大学应该营造怎样的氛围才能培养出有竞争力的人才呢?

    丁学良:人才这个概念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才是分层次的,人才同时也是分类型的。首先我一直就强调说一个社会的最佳状态,他的教育制度应该是像一个敞开的高速公路和普通等级公路之间的连接,你不能说高速公路的两边全部是封闭的,如果你开的车子,没有在第一时间里面进入高速公路的车道的话,从此以后你再也上不去了。

     

    我们以前的教育体制很像这个情况,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第一次过独木桥你没上去,被挤掉到水里去以后你再也爬不起来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出来,第一次没有上独木桥和在独木桥上掉下来的,有相当多的人有很好的潜力,如果你给他第二次第三次机会,他能再爬上独木桥,甚至在独木桥上比人跑得更快,就像我讲车道的例子。现在这方面有了改进,高考现在好像没年龄限制,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因为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而且在目前这种急剧的变化,比如说疫情这个情况之下,以前被认为是很牢靠的那些技能,变得不再有用,以前不被看重的一些技能变得非常有用,而且我觉得这种情况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快。

     

    我刚到美国去的时候,最好的私立大学的本科生只有一个major,就是你的主要专业。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就开始有了最重要的变化,非常少数的私立大学鼓励本科生一定要在major以外,还有一个副专业,为什么?

     

    因为社会变得太快了,你仅仅只会一个major主专业的话,等你毕业以后进入所谓的job market就业市场,你可能就找不到很合适你在学校里学到的技能被发挥出来的工作,你很可能就被迫要选择跟你原来学的那些专业并不是很和谐的那些业务

     

    等到我92年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情况又变了,原来在美国最好的私立大学里是建议你有两个专业,但那个时候已经是你必须有两个专业,然后再过了几年,我又跟美国的本科生交流,他们告诉我,以前学两个专业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比较近的学科,比如第一个是经济,第二个是金融。等到90年代的后期,学校要求你这两个专业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遥远,因为只有遥远,才使得你有尽可能多的调整空间和发展余地,比如第一专业是数学,第二专业学什么?学宗教。跟你学的那个专业没什么关系的。我想,跨学科学习对于成才以及你毕业以后,能不能真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间找到最适合你展示才能、对个人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甚至对人类社会都有利,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学校越好,越是需要学生

    提供潜力、素质的具体证明

     

    Q

    刚才您就说到要在社会上成为一个有用之才的话,在大学时代跨学科学习是相当的重要。因为理工科的学生你去学学文科,可能你的思维模式又不一样了,当你来到社会上的话,你的思维就会是多维度的了。我们有14亿的人口,学生非常多,所以高考制度还是以分数挂帅,您觉得分数和竞争力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丁学良:在全球范围来讲,这个显然亚洲对分数看的最重。在全世界看,那么在亚洲中间又是以东亚对分数看得更重。因为东亚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来讲,属于儒教文化圈,比如韩国、日本也都是把这个分数看作是最硬的一条杠。

     

    但是只要换一个角度,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办法去解决。比如那些刚刚从华人社会移民的学生,在前两年学习的时候,自己和家长都还带有华人社会的观念:分数是最重要的。但两年以后,他们在大环境之下马上就不一样了。原来是淡水鱼,跳到大海里去,呛了几口水以后,马上就知道大海里的鱼跟淡水里面的鱼不一样。

     

    所以美国经常过几年就出现集体诉讼。美国常春藤最顶 尖的这些私立大学,它在招生的时候对华裔歧视。怎么对华裔歧视呢?华裔的平均分数要比非华裔的平均分数要高很多,才能够被他们所筛选进去。这种官司已经来来回回已经打了三四十年了,估计还得要打个二三十年。

     

    我觉得两边都有一点道理,华人确实是相对来讲在分数方面,有时候被迫要比非华人分数要高很多才能进入最好的学校。但同时我也赞成一部分顶 尖学校的道理,这个孩子的优秀跟以后的前程,不能仅仅看你的分数。而且美国非常优秀的学校基本上不会随意扩招,因为这样会把门打得太开,来的人太多,教学质量就不能得到很好保障。

     

    所以出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比如5000个考满分的人,但是今年指标是1000人,招生官只能选1000个,这样考核的指标对于招生官来说很困难。有不少家长问,除了考满分还要准备什么。我的回答是,准备的东西多得很,申请的学校越好,越是需要你其他的潜力、素质、优点的具体证明,这是我每年都要和大家说的道理。

     


     

    海外通识教育:

    重视实践项目 激发学生潜能

     

    Q

    您觉得在中西方的教育体系当中,大学教育到底应该是教师继续传授知识呢?还是应该启发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同时也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呢?

    丁学良:在哈佛的本科生院,从大一开始学习核心课程,现在叫做 Gen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它来自于古希腊的传统。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以后不仅仅是一个专业人士,同时还是一个人。如果成家以后,还是丈夫或妻子,如果有了孩子,是父母等等。

     

    所以选的那些课都是为了你未来,你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尽可能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有的素质。我认为这种教育理念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面都是正当的。

     

    哪怕是理工科的学生也必须要上一门发展经济学。因为美国有很多的孩子不知道第三世界穷困的社会,有些人就是从发展经济学课中得到了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刺激,然后把自己理工的专业同这个世界怎么脱贫、怎么帮助发展中国家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都结合起来。

     

    “好奇心”是一个人发展潜力和可能性

    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Q

    在中国的教育当中我们往往还是希望培养乖孩子,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而且学业功课也是相当的繁重,慢慢的就对世界的好奇心就给磨灭了。怎么样才能让年轻人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呢?

    丁学良:人的好奇心,是他以后发展潜力和可能性的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如果没有那种好奇心的话,你会很满足于被填鸭式的教育,一辈子就这样。

     

    爱因斯坦讲过:一个没有好奇心的年轻人,这个世界对他来讲,是一个小小的点,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你的未来就是一个圆圈,你的好奇心越大,这个圆圈就越大。

     

    我很感谢我从小的时候受到这句话的启发,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好奇心,是很糟糕的。但是我同时要加一句话,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地区的教育体制,包括学校也好,包括老师也好,包括家长也好,对年轻人对小孩的好奇心不是给予鼓励和扶持,刺激他的话,这样的教育制度不足以培养出来具有竞争力的年轻人。

     

    子女并非附属品

    家庭需营造平等沟通氛围

     

    Q

    您觉得“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一个说法是不是成立?以“雕塑”的方式来规划自己孩子的发展轨道,您认同吗?

    丁学良:我注意到在美国最重视教育的两个族群,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华裔。

     

    比较这两个族群,同样是父母亲自己可以过很节俭的生活,为孩子的教育腾出来足够的资源。每到学校毕业典礼的时候,那些孩子们都会提到,感谢父母为我做出的自我牺牲。

     

    在犹太人家里的时候,父母跟孩子老是在争论,不是在为一个具体的小事,而是在争论很有趣的问题,这样对孩子的未来的发展刺激是非常大的。比如说有些家庭就争论非常敏感的问题,如果父母决定要离婚,天天为这个事吵架,作为孩子会做什么样的调整?这是一个假设的问题,但这种假设在美国社会很普遍。

     

    还会讨论战争,讨论气候的变化,讨论难民问题,讨论恐怖主义,讨论宗教的冲突,讨论高科技对人带来的好处和威胁。随着孩子成长不同的年龄,我觉得家庭讨论这些问题太棒了。

     

    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潜移默化

    非常重要

     

    Q

    您觉得和孩子之间平等的像朋友似的交流,甚至能探讨一些比较重要的严肃话题,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好处呢?

    丁学良:我非常希望人们要记住一句话,当我们讲教育的时候,狭义的教育是由教师在学校里完成的,而广义的教育必须是从家庭开始。家庭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不管是德智体美等任何一个方面的影响,都潜移默化的非常重要。

     

    总能看到父母骂孩子,说他考试不好,不好好念书,但他们都为什么不骂自己呢?他们家有一本书吗?孩子从小看到父母哪一天手里捧过一本书呢?父母在家里给孩子做了什么榜样?这样的父母在骂孩子之前首先要骂自己。家里书柜里面放什么书,比家里家具好不好,对孩子影响要重要得多。

     

    指引并尊重孩子的选择

    共同商讨未来发展道路

     

    Q

    现在我们中国的社会相当的富裕了,不少家庭都有能力送孩子到海外去读书,有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金钱都是很多的。最近一部内地的电视剧叫《三十而已》,这些非常出色的女性有了孩子之后就回归家庭,为了孩子进名校,费尽了心思,甚至还迷失了自己。教育的话题有太多可以聊的,那么您觉得教育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

    丁学良:我觉得对孩子的教育,除了对他的好奇心要给予鼓励,如果你发现他的有些好奇心对他是有伤害的,那么你要规劝,然后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你越来越要注意到一点,孩子的一生是他自己,是他的一生,不是你父母亲的一生。因此在最重要的一些问题上,孩子做决定的过程之中,父母是提供建议、提供分析、提供信息,而不是强迫孩子做他自己不愿意做的决定。

     

    我举个例子,绝大部分的华裔的孩子都是在父母教导底下要选理工科,因为理工科铁饭碗,在美国社会里受到的歧视比较少。但有些孩子他根本就不喜欢理工科,就喜欢其他的东西,然后他就跑来跟我商量。我说你父母对你的那种教导,是我们华人过去200年来积累下来的一种深沉的智慧。你要看一看,从清朝的末期开始,华人社会经历过多少天翻地覆的变动,使得多少家庭受过无穷的灾难,因此父母希望你拿个铁饭碗,这一点是父母一片好心。

     

    在换专业之前,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换的专业本身,除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满足你个人愿望以外,万一那条路走得不是很顺利,你有没有备用的第三条道路?爸妈给你选的是A你想选B,万一B做得不好,你还有没有方案C?所以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互相理解。

     

    而且一定要让孩子做一个正派人,千万不能够把那些损人利己的所谓的小聪明小智慧,无形或有形的灌输给孩子,会害了他。

     

    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也不可缺失。作为父母来说你能够教育孩子的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我觉得这是中国传统智慧中最可靠的思路。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传承了两千多年了,也希望能够传承下去。

     

    (内容转载自:凤凰网;本文有删减)


    更多详情
    -老师帮忙评估

    自身软实力标化成绩多维度为您评估留学录取率

    立即评估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杨甲甲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杨甲甲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