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当班主任带国际班的第二轮。
第一轮是有很多惨痛的教训的,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有初为人师的捉襟见肘,也有刚当班主任的左支右绌。我始终对我的开门弟子们心怀愧疚,在我成长的路上,他们牺牲的太多。去年毕业联欢的时候我忍不住在台上哭了,并非因为伤感与不舍——我向来还算是一个比较洒脱的人——真真正正是因为我太过于愧疚与自责了。因为我还没有能力给他们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虽然我知道我该给他们的是什么,而且现在我也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但是当时,确确实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请原谅那时候的老师吧,我的同学们。
到第二轮的时候,我虽然也经历了彷徨与迷茫,但是到过完年之后,我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正好四月底的时候高二高三都停了课,于是我把家长们约来,带着学生一个个做个人的访谈,到现在为止聊了大概有半个班左右。在沟通和交流当中,我逐渐整理出我的访谈结构和学生评估的思路,作为我的个人经验,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如何评估一个学生的能力,和我们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其实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认为什么样的能力是有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的,是有助于孩子的竞争能力的,以及是有助于孩子的未来幸福的。一般来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评估,也意味着我看重孩子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首先,是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国际班的孩子,包括绝大多数学校的国际班,都是把英语能力放在第一位的,这是录取梦校的基本要求,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英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最终的目标;而且从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语言学习的结果,固然跟时间精力的投入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跟孩子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学习策略等有很大的关系;而且,随着学习难度的提高,这些能力的影响越大。
在英语考试中难度最大的SAT中,我们最为看重的是批判性阅读的能力。而所谓的批判性思维,翻开任何一本介绍批判性思维的经典书籍,我们都会看到对于逻辑学的详细介绍。逻辑学的基本架构,也就是概念的抽象,命题的演绎以及归纳。把这些具体到我们平时所说的能力,就是: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归纳能力。
一般来说,男孩子在逻辑思维中占有优势,也就是数学和物理学科有优势,而女生在语言方面有优势,这是客观的情况。在高中阶段,数学更多的是演绎推理,而物理还需要很多的抽象和归纳能力,所以对物理感困难的学生似乎比数学更多。从进化的角度讲,男性的基本任务是打猎,需要根据周围的环境和信息进行判断和推理,来避开危险,寻找猎物;而女性的基本任务是抚养后代,需要悉心的关心、照料和抚养,这些分工本来历史上是有差异的。
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评估一般从孩子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就可以得到大致的判断,另外,从孩子访谈过程中所表述内容的结构性和条理性上也可以得出很直接的判断。
其次,是孩子的情感发展水平。
孩子的情感发展水平一直是一个在教师群体里面很重视,但是很难量化的能力。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家长来说,孩子的成绩好往往是最为看重的;但是对于和一群学生打交道的老师来说,我们经常会把孩子是否开朗活泼,是否阳光大方,作为平时交流中对孩子评价的重要维度,许多时候甚至超过对成绩的重视程度。比如我挑选课代表的时候,会更偏向于喜欢物理以及主动和老师沟通交流的学生,超过物理成绩特别优秀但是不太活跃的学生。
具体来说,孩子的情感水平最核心的维度只有一个,就是安全感的发展情况。安全感好的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落落大方,目光坚定,在老师面前不紧张,甚至能够和老师开适度的玩笑;而安全感欠缺的孩子在同学面前也不容易放开,在老师面前更加紧张,这一点从眼神和表情的放松程度就很容易判断。
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发展的,主要是和父母关系的亲密程度。父母自信随和,能够尊重孩子,鼓励孩子表达,家庭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好的安全感;而父母陪伴很少甚至早年有分离经历,父母特别严厉,重视成绩超过其他,以及关系不平等的家庭,就比较难发展出比较好的安全感。所以安全感发展不太好的孩子,一般可以从父母至少其中之一能够找到比较明显的原因。当然,也不排除有部分孩子天生就属于安全感欠缺的类型,但是实际中我接触到的很少。
第三,是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特别是知识面的覆盖宽度。
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是国际班孩子做个人规划,特别是职业规划的一个重要的重要参考;而在高考班,绝大部分孩子这方面的培养在高中阶段被严重压抑了。一切为了高考,放下其它一切所谓不务正业的事情,仍然是很大一部分家长的看法,有的是沿袭历史的原因,更多的则是为举国应试的形势所迫。
爱好的发展对于个人的幸福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进入社会以后。成人的世界是残酷而充满压力的,总体而言是很无聊、无奈和乏味的,这时候,适当的爱好就成为了乏味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调剂,把我们从无聊中暂时解脱出来。读书也好,玩游戏也好,看电影也好,其功能大抵类似,一方面是放松,另一方面如果还能锻炼身体,或者启发思考,或者颐养性情,效果就更好。如果缺乏兴趣爱好,缺乏放松和调剂的方式,对生活就容易失去热情和信心。
兴趣爱好和职业选择也有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兴趣和职业的结合似乎是一个危险的选择,许多人担心为了赚钱而工作的结果是最后连兴趣都没有了。这样的担心当然不无道理,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作的压力和强度太大,绝大部分人会出现职业的倦怠。但是就我个人来说,即便如此,做一份有兴趣作为基础的工作,仍然要比无奈选择的职业更能激发个人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也更愿意付出努力和更能经受挫折。虽然很多人最终觉得因为兴趣而选择的工作没有以前想象的那么美好,但是仍然会对这样的工作带有一种特别的情感。顺便说一句,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有类似的情况。而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人凭借自己在兴趣上的热情和创造力取得非同一般的成功,甚至推动科技的发展,比如乔布斯。所以,从接触到熟悉,到喜欢,到执着追求,到职业选择,仍然应该是一条值得信任的选择之路。
在个人的兴趣爱好的评估中,我个人比较重视的是体育,阅读和电影。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热爱体育活动的价值永远不会被高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一个先天不足精力欠缺的人来说,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健康身体的重要性,以及体育运动除了健康之外的价值——不仅仅是顽强拼搏和团结协作,而且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它是生命力的迸发。
阅读是智慧的载体,所以是智者的象征。一般来说,一个人读书所涉猎的范围决定了他或她所能达到的高度。比较吸引女孩子的多是文学类的作品,而男孩子则比较多会对科普和悬疑的作品感兴趣,魔幻类作品最近也很受欢迎,这是很自然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兴趣会逐渐过渡到历史,社会,政治,科学,然后是哲学;对男生而言,也有可能先是科学,然后才是人文社科。这个顺序大致随着知识面的拓宽,生活经验的累积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而阅读会大为促进这个能力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因为在书里,有全人类数千年的智慧。
让孩子列举他读过的书并发表他的看法是一个简单的评估办法,除了知识面的直接表述,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孩子对这些书的热情从而评估他的情感发展或者职业潜在倾向,也可以从表述的结构性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出评估。
电影是我个人的爱好,我通过对电影的解读来评估孩子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生活解读能力。在高中阶段,能有时间和机会接触到经典电影的孩子很少,大多数是在院线看热映的影片;但是也有少数特别热爱电影的孩子,我们学校大概每年会有几个。电影是立体的艺术,语言,色彩,音乐,镜头,动作,场面,情节,生活的哲理,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电影里呈现,而且可以是同时呈现,所以看电影一种非常特别的冲击和艺术体验。要从这么多的信息里——这些信息往往是隐藏而不明显的,充满象征意义的——理解并且抓住和提炼出想法和体会来,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能力发展。所以从对电影的理解中,我们更能够探讨深入的话题,包括对生活的理解,对自我的探索,或者对美的体验。但是因为时间和年龄的限制,这样的孩子非常少,更适合用于对大学生的评估。
最后,我想做一点说明,就是为什么我不把品行的评估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估维度。实际上,对于品行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在访谈中我也会随时做基本的评估,只不过不作为与前面几个能力并列的维度。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以我个人的观点,品行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外在表现,更多的是建立在内在能力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具体的说,如果一个孩子安全感发展足够好,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兴趣广泛,充满好奇,那么他不可能是一个品行不良的孩子。换句话说,从对一个孩子的内在能力评估,我们可以很好的预测他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