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奖揭晓:日本科学家再创科研佳绩,科研沃土孕育新希望
2025年10月,全球科学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日本——两位日本科学家凭借卓越的科研成果,分别摘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的桂冠,为日本的科研事业再添辉煌篇章。
10月6日,大阪大学特任教授坂口志文因其在免疫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坂口教授的研究揭示了“调节性T细胞”的奥秘,这些细胞如同免疫系统的“智能调节器”,在免疫反应过度时精准介入,防止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发起攻击。这一发现不仅解答了为何多数人能免受自身免疫性疾病困扰的疑问,更为治疗1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调节性T细胞的发现,无疑为免疫学领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仅仅两天后,10月8日,诺贝尔化学奖的荣誉降临到了日本京都大学北川进教授及其国际团队。北川教授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理查德·罗布森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M·亚吉教授共同因在“金属有机框架(MOF)”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奖。MOF材料被形象地称为“分子建筑”,其内部布满了微观孔洞,这些孔洞的表面积之大令人惊叹,一汤匙的MOF材料展开后,其表面积可能相当于一个足球场。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得MOF材料成为捕捉、储存或释放特定物质的理想选择,无论是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有害的PFAS化合物,还是从沙漠空气中提取饮用水,MOF材料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回顾日本在诺贝尔奖上的辉煌历程,截至2025年10月,日本已累计获得31项诺贝尔奖,其中本世纪以来的25年里,就有22位日本科学家荣获自然科学奖项。这一成就不仅令国际社会瞩目,更使日本成为非欧美国家中诺贝尔奖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
日本在诺贝尔奖上的卓越表现,与其2001年出台的“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密不可分。该计划明确提出了“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当时这一目标被不少人视为过于乐观,甚至有些“狂妄”。然而,时间证明了日本科研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如今50年未过半,目标已完成了三分之二。
日本科学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明治维新以来对西方科技的制度化学习,以及战后持续数十年的科研投入。在1970至1991年间,日本的研发经费增长了约10.6倍,这种投入并非追求短期效益,而是着眼于长远发展。例如,坂口教授关于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从发表到获奖,历经了25年的漫长岁月,这正是日本科研体系耐心与坚持的体现。
如今,随着日本政府持续推进教育国际化、大力吸引海外人才,赴日留学正迎来的机遇。这片孕育了31项诺贝尔奖的土地,不仅拥有深厚的科研底蕴,更有着自由探索、长期坚守的科研氛围。在这里,每一位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年轻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科研沃土上,卓越并非偶然,而是自由探索、长期坚守的必然结果。我们期待着,在这片土地上,能够孕育出更多的科研新芽,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贡献出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