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到底能给你带来什么?”
这或许是许多站在留学路口的人都曾思考过的问题。而答案的背后,远不止是对学历镀金的简单追求,更关乎一个人在全新环境中如何被重塑,以及那些将影响你一生的内在力量。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到启航导师王导师来为大家分享!在今天这篇文章中,她将抛开文凭与硬技能,从亲历者的角度,为我们真诚分享在留学这段旅程中,那些真正超越学历、融入血脉的珍贵软实力——关于价值、自信、自洽、独立与勇敢的成长故事。
*注意:本文将以“我”的视角呈现,下文中“我”即为王导师。
破茧:从外部认可到自我觉醒的“价值重构力”
我是启航计划的王导师,硕士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会计专业。
在赴美读研之前,我的生活仿佛一场没有终点的竞赛。在学校,我争取学生委员会委员、学生会主席、班级团支书、大创项目主持人、社会实践负责人,努力成为论文一作、专利论文作者……凡是能争取的学生职位与项目,我都会投入一百二十分的努力去学、去讲、去争取。
在校外,我辗转于四大、八大、税务、咨询、银行等各类机构,凡是和专业相关的实习,我都立志体验一遍——我要我的简历“漂漂亮亮”。同时,我还要备考四六级、计算机、雅思、GRE,甚至专业证书ACCA……凡是我认知范围内能触及的,我都希望自己做到。
大学四年,我从未停歇。周一到周五,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学生会开会,晚上常常留在会议室;周末则被语言课或备考填满,无论短假长假,我一定在自习室或书房,持续消耗着自己的体力和精力。我似乎只有通过绩点、公示名单、证书奖状,才能感受到自己“活着”的价值。我渐渐意识到,我正通过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可,来构建自我存在的意义。
我没有真正的喜恶,甚至没有像样的爱好。《爱情公寓》成了我吃饭时的“白噪音”。我曾在教学楼高层深夜放声痛哭,也在老师同学父母的簇拥中收获欢呼。
我曾一度坚信,这就是人生,这就是我存在的价值。直到留学期间,一个朋友问我:“那你自己呢?你喜欢吗?你开心吗?”我竟一时语塞。
跨越:挣脱出身桎梏的“身份自信力”
我的本科是一所“二本”。留学生涯的前两个月,我仍因自己的出身而自卑,不敢在同专业同学面前提起母校的名字。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不对啊,现在的我,不是正和来自985、211、海外本科的同学坐在同一间教室、同一张课桌旁吗?
真正实现跨越的人,是我才对啊——我到底在自卑什么?我可以和清华的同学成为挚友,畅谈学习与人生;也可以和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姐姐成为忘年之交;更可以和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人成为朋友。
回国踏入职场第三个月,在一些疲惫迷茫的时刻,我翻开相册:凌晨2点的Grainger Engineering Library
夜幕下的特朗普大厦
九个人在拉斯维加斯自驾前往科罗拉多大峡谷
在羚羊谷偶遇会说中文的导游
在纽约街头吃The Halal Guys
在波士顿尝MIT的“网红香蕉”
在洛杉矶格里菲斯天文台看日落……
太多无法忘怀的瞬间,构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复制的风景。
自洽:学会自我接纳的“情绪调节力”
在美国短短一年的留学生涯,带给我的心态成长与个人蜕变,或许早已超出所交的学费。
回国后,每当聊起留学,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留学绝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心灵成长。”因为,我发现我可以允许自己因心情低落而选择不去上课,也能坦然地给教授发邮件说明,不再产生愧疚
我可以为了想去旅行,不向父母求助,而是通过校内兼职自食其力
我也可以在经历凌晨国内“神仙打架”般的面试后,不沮丧不气馁,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告诉自己:“不是我的,就不是好的——我就是值得。”
独立:于异国他乡生根的“生活掌控力”
在回国求职那段充满不确定的日子里,我也曾反复自问:家庭为我留学所付出的成本,是否真的值得?直到我真正步入职场,才逐渐意识到,那段经历中最珍贵的,远非一纸文凭。
是自己买菜做饭,学会在异国照料自己的日常
是主动认识新的朋友,在文化碰撞中拓宽认知的边界
是在探索一门陌生学科所激发的好奇与思考
更是导师、朋友、同学在我人生十字路口所给予的真诚指引
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汇聚成我生命中无法被定价的软实力与内在视野。
勇敢:成为照亮他人的“经验指引力”
留学至今,本科学校的学弟学妹会尝试通过辅导员联系到我,咨询关于留学的种种。
一年来,我听过太多过度焦虑、家庭托举、就业焦虑,也有心高气傲的留学申请故事。但我始终鼓励他们勇敢追梦,因为人生不会重来。
这并不意味着要去追逐一个绝不可能的目标,而是要么拥有实现它的个人品质,要么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但很多时候,两者缺一不可,否则现实会给你沉重一击。
我经常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们去争取那些距离自己“30%的目标”。所谓“30%”,是指你已具备完成这个目标的70%,只需再付出30%的努力便可实现。
以我为例,我从大二起绩点保持在3.5以上,担任项目负责人,拥有银行、税务等实习经历;大三时发表3篇论文、拥有3项软著,担任学生会主席,并在四大、八大实习。
基于这样的基础,我想申请美国研究生,所欠缺的“30%”就是语言成绩与GRE。于是这成为我大三大四最核心的任务(后来因学生会工作繁重拖至大四,大家不要学我呀!!!)。
说这么多,我最想表达的是:如果不是最终实现了赴美读研的目标,我根本没有机会分享自己总结的“37理论”;而我的自我价值,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体现——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回望来路,我最想夸赞自己的,是那一份始终如一的“勇敢”。
前行:内化为终身成长的“核心驱动力”
我也想对每一个正在犹豫的人说:请大胆地去追求、去选择你真正想走的路。不必囿于短期的得失,人生自有其轨迹,它会把你引向你该去的地方。
我始终相信,留学的价值,不会因学历贬值而贬值,它会随着岁月沉淀愈发珍贵。
因为那是我重新学会爱自己的起点,更是我们回不去的“人生乌托邦”。
写在最后
所以,如果有人再问起留学的意义,或许可以这样回答:它给你的,不是一份标准的答案,而是寻找答案的多种可能。
它最终没有改变我们是谁,但它让我们明白,我们可以成为任何样子。这段经历重塑的,远不止是履历,更是你的“价值观”;拓宽的,也不只是眼界,更是你的“世界观”。
如果你有更多关于美国硕博留学申请、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实习科研、GPA提升、暑研暑校、本科转学或专升硕的问题,欢迎随时后台私信联系我们进行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