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香港大学中国法学硕士(LLM)项目,对我而言是一场跨越法系边界的学术冒险。这座矗立在薄扶林校园的百年学府,以普通法体系为根基,却深耕中国法律研究,让我在 “一国两制” 的独特语境中,找到了法律学习的全新维度。
课程体系是港大法学教育的核心亮点。不同于单一法系的培养模式,这里的中国法学方向巧妙融合了大陆法传统与普通法思维。必修课中,《中国法律高级研讨会》通过比较宪法理论、司法改革等议题,搭建起系统的中国法律理论框架;而《中国投资法》《贸易法》等选修课,则紧密对接跨境实务需求,解析 “一带一路” 背景下的法律适用难题。最惊喜的是跨领域选课自由,我得以搭配《国际仲裁》与《数据隐私保护法》,在数字经济与跨境争议解决的交叉领域拓展视野,这种 “中国法律 + 国际视野” 的课程设计,正是港大的独特优势。
实践教学让抽象的法律条文落地生根。港大的 “法律诊所项目” 为我提供了接触真实案件的机会,在教师指导下,我曾协助处理香港本地劳工纠纷与跨境房屋租赁争议,从法律文书的撰写到当事人沟通,更全的锤炼实务能力。更难得的是学院与高伟绅、富而德等国际律所及联合国难民署的合作资源,去年我参与的跨境并购法律尽职调查实习,让我亲身参与了中英双语法律文件起草,深刻体会到跨境法律服务的实操逻辑。模拟法庭竞赛则是思辨能力的试炼场,在亚洲区域商事仲裁赛事中,我们团队需在普通法程序框架下解读中国法律条文,这种跨法系思辨的训练,成为求职时的核心竞争力。
区位优势与师资力量让学习体验更具深度。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的法律枢纽,让我们能一开始时间捕捉跨境法律动态 —— 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服务一体化的政策研讨、国际仲裁中心的实务讲座,常态化的行业交流让学术与实务无缝衔接。师资团队更是 “理论 + 实务” 双强配置,既有深耕比较法研究的学者,也有曾任职香港高等法院的资深法律人士,他们在课堂上结合自身经办的跨境案件解析法律难点,让抽象规则变得生动易懂。
就业前景的多元性超出预期。据学院数据,约 60% 的毕业生回流内地发展,红圈所跨境业务团队、跨国企业合规部门、政府法务机构都是热门去向。凭借港大 LLM 的学历认证,我们既能报考内地法学类公务员岗位,也能胜任国际律所的双语法律实务。我身边的学长学姐中,有人参与了大型 IPO 项目的法律支持,有人进入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工作,而熟悉两地法律体系的优势,让我们在跨境法律服务领域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在港大的一年,不仅是法律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方式的重塑。这里教会我的,不仅是解读条文的能力,更是在多元法系中寻求平衡、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对于渴望深耕中国法律、拓展国际视野的学习者而言,港大中国法学硕士项目,无疑是通往跨境法律领域的优质阶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