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就业: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的三方协同路径
2025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 1222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 AI、新能源等领域 “高薪缺人” 与传统专业毕业生过剩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预就业” 模式作为衔接校园与职场的关键纽带,正从边缘探索走向主流实践。这种将试用期前移至在校期间的培养模式,既非简单的实习延伸,也不是就业提前锁定,而是破解就业困局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预就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三方价值重构。对学生而言,其兼具 “在校学生” 与 “准员工” 的双重身份,通过 6-8 周的顶岗工作,能在真实项目中锤炼技能、感知职场规则,西南石油大学订单班学生就业率达 100% 且起薪高 35% 的案例便是佐证。对企业而言,预就业打破了 “招聘盲选” 的困境,盐城工学院与西门子等企业合作,通过带薪实习考察学生,大幅提升了人才匹配精度。对高校而言,这种模式弥补了课堂教育的实践短板,将企业需求实时融入培养环节,使人才输出更贴合市场需求。
当前预就业推进仍面临深层阻力。从博弈论视角看,企业间存在典型的 “囚徒困境”—— 若一家企业投入成本培养预就业学生,其他企业可轻易挖角,导致多数企业选择 “搭便车” 而非主动参与。同时,高校存在动力不足、经费短缺等问题,而学生权益保障机制的缺失也让部分人对预就业心存顾虑。这些矛盾的本质是三方利益未能有效平衡。
破解困局需构建政府主导、校企协同的长效机制。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对积极参与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按培养人数和成效制定可操作的激励方案。校企需建立深度合作平台,如组建预就业一体化班,通过 “现代学徒制” 实现人才定向培养,并签订四方协议明确权责。高校还需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将职业规划与预就业实践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精准匹配岗位需求。
预就业不是就业焦虑下的权宜之计,而是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衔接的必然选择。当政策杠杆撬动企业积极性,当校企合作筑牢实践根基,当学生能力实现精准提升,这种模式必将让更多毕业生告别 “毕业即失业” 的迷茫,让高校与企业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为就业市场注入持久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