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朗大学 ENVS 专业,我找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 “钥匙”
当我次站在布朗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所(IBES)的走廊里,墙上那句 “不止学习挑战,更要解决问题” 的标语,瞬间击中了我 —— 这正是我一直以来对环境领域的期待。作为一名环境科学与研究(ENVS)专业的本科生,在这里的学习时光,彻底改变了我看待地球环境问题的视角,也让我从一个 “关注者” 成长为 “行动者”。
布朗 ENVS 专业最吸引我的,是它骨子里的 “灵活与深度并存”。不同于很多院校环境专业的 “单一导向”,这里为我们提供了文学学士(A.B.)和理学学士(Sc.B.)两条清晰的路径,无论你是想搭建跨学科的知识框架,还是想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我最初选择的是 A.B. 学位方向,因为我一直好奇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复杂联结”—— 为什么同样的气候政策,在不同地区效果天差地别?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的需求?在 A.B. 的课程里,我既学了自然科学的 “气候系统基础”,也接触了社会科学的 “环境政策分析”,甚至还通过 “环境人类学” 课程,了解到原住民对自然资源的传统管理智慧。这种 “打破学科壁垒” 的学习体验,让我不再孤立地看待环境问题,而是学会从 “人 - 自然 - 社会” 的整体视角去分析根源。
后来,随着对 “气候与能源” 领域的兴趣越来越浓,我申请转入了 Sc.B. 学位方向,希望能更深入地探索 “如何通过技术与政策结合,推动清洁能源转型”。Sc.B. 的课程要求更聚焦,比如 “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气候建模与预测” 等课程,让我掌握了从数据收集、模型构建到政策评估的完整方法。印象最深的是大三时的 “能源政策模拟” 项目,我们小组需要为某个虚构城市设计 “2050 年碳中和路线图”,既要考虑当地的能源资源禀赋,还要协调政府、企业、居民的不同诉求。为了做好这个项目,我们不仅查阅了大量学术文献,还采访了 IBES 里研究能源政策的教授,甚至联系了当地的环保组织获取实际数据。当我们最终将包含 “光伏电站布局”“居民节能补贴政策” 的方案呈现给教授时,那种 “把理论转化为实际方案” 的成就感,是任何考试都无法替代的。
其实,布朗 ENVS 专业的魅力,远不止课堂内的学习。IBES 一直强调 “体验式学习”,无论是校园里的 “可持续农场实践”,还是与社区合作的 “河流污染治理项目”,都让我们有机会把知识 “用在实处”。我去年参加的 “参与学者计划” 尤其让我受益 —— 我加入了一个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与社区健康” 的团队,负责收集波士顿某低收入社区的温度数据和居民健康问卷。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使用专业的测温设备和数据分析工具,更重要的是,我真正走进了社区,听居民们讲述 “夏天家里没空调,晚上热得睡不着” 的困扰。这让我意识到,环境问题从来不是抽象的 “数据”,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切身需求”。我们最终提出的 “社区绿化 + 公共降温点” 方案,虽然只是一个小型试点,但当看到社区公园里新增的树荫和降温喷雾装置时,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研究,真的能为改变带来一点力量。
在这里,我还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和 “亦师亦友” 的教授。ENVS 专业的 “社区感” 特别强,我们有定期的 “环境问题研讨会”,大家会围绕 “塑料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 等话题激烈讨论,有时甚至会为不同的解决方案争得面红耳赤,但正是这种 “思想碰撞”,让我们的认知不断升级。而教授们更是毫无架子,无论是课堂上的疑问,还是课后想探讨自己的研究兴趣,他们都会耐心倾听,甚至主动为我们推荐相关的文献或研究项目。我的导师曾对我说:“环境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保持好奇,敢于尝试,哪怕只是推动一点点改变,也是有意义的。” 这句话,至今仍是我面对复杂环境问题时的 “精神支柱”。
现在的我,即将进入大四,正在准备自己的顶点项目 —— 研究 “校园食堂食物浪费与碳足迹”,希望能为布朗大学制定 “食物浪费减排方案” 提供数据支持。回望在 ENVS 专业的这几年,我不再是那个只会为 “气候变暖” 焦虑的学生,而是学会了用知识和行动去应对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