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光学成像:重新定义“看”世界的方式
1. 什么是计算光学成像?
传统光学成像的目标是尽可能在传感器上还原一个“完美”的图像,其核心是光学设计和图像质量的物理保真度。
而计算光学成像是一种全新的成像范式。它不再追求光学系统直接生成“完美”的图像,而是将光学设计、传感器捕捉和计算重构三者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
核心思想:光学部分和计算部分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成像任务。光学系统可以有目的地对光线进行编码或调制,生成一个对人类不直观、但对计算机“友好”的中间结果(通常是模糊的、有编码的)。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算法,从这些中间结果中解码、重构出甚至超越传统极限的高质量图像或信息。
-
一个形象的比喻:
-
传统成像:像一台“傻瓜相机”,镜头直接投射一个清晰的像到胶片/传感器上。
-
计算光学成像:像一个“魔术师”。魔术师(光学部分)先表演一个令人费解的魔术(编码图像),然后他的助手(计算部分)再向观众揭示魔术背后的真相(重构清晰图像),而这个“真相”可能比直接看到的更不可思议。
-
2. 为什么需要计算光学成像?
传统光学成像在物理定律(如衍射极限)和硬件成本(如大光圈镜头)的限制下,遇到了发展瓶颈。计算光学成像旨在突破这些限制:
-
突破物理极限:实现超分辨率、超越景深限制、在散射介质中成像等。
-
获取更高维信息:不仅记录光强,还能获取光的相位、光谱、偏振、三维深度等信息。
-
简化硬件、降低成本:用“软件定义”的方式替代部分复杂且昂贵的光学元件,实现系统的小型化、轻量化和低成本。
-
实现新功能:实现传统相机无法实现的功能,如无透镜成像、非视域成像等。
3. 核心原理与技术
计算光学成像的核心是“光学编码”与“计算解码”。
光学编码
通过在光路中引入特定元件,主动地改变光线的传播。常见方式有:
-
相位调制:使用衍射光学元件、空间光调制器等改变光波的波前。
-
振幅调制:使用编码孔径(一个带有特定图案的掩膜板)来遮挡部分光线。
-
光场成像:使用微透镜阵列记录光线的方向和位置信息。
-
结构光投射:主动投射已知的光学图案(如条纹)到物体上。
计算解码
根据已知的光学编码模型,建立从观测数据到目标图像的正向模型,然后通过求解逆问题来重构图像。这通常涉及复杂的数学和算法:
-
正向模型:
y = A(x) + n-
y:传感器测量到的编码图像。 -
x:我们想要重构的目标图像/信息。 -
A:代表光学系统编码过程的线性或非线性算子。 -
n:噪声。
-
-
逆问题求解:从
y中求解x。这是一个病态问题,通常需要借助先验知识和正则化技术,或使用深度学习来学习从y到x的复杂映射关系。
4. 关键技术与应用实例
| 技术名称 | 光学编码方式 | 计算解码方式 | 核心优势与应用 |
|---|---|---|---|
| 计算摄影 | 快速抖动、多帧拍摄、可变光圈 | 图像对齐、融合、去模糊、HDR合成 | 智能手机的夜景模式、人像模式、HDR、超级夜景 |
| 光场成像 | 在主透镜和传感器之间加入微透镜阵列 | 重聚焦、视角变换、深度图提取 | 先拍照后对焦、三维建模、沉浸式VR/AR |
| 结构光三维成像 | 投射特定的激光或编码光斑/条纹到物体表面 | 通过条纹变形解算物体深度信息 | 人脸识别(如iPhone Face ID)、工业检测、运动捕捉 |
|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 | 使用不同角度的LED阵列照明样品 | 合成孔径,重构出高分辨率、大视场的复振幅图像 | 计算显微成像,无需油镜即可实现高分辨率 |
| 压缩感知成像 | 使用单像素探测器(DMD)进行随机测量 | 利用信号的稀疏性,通过优化算法重构图像 | 在低采样率下(低于奈奎斯特采样定理)成功成像,用于核磁共振、天文观测 |
| 非视域成像 | 向墙壁等中介面发射并接收返回的飞秒激光脉冲 | 通过分析光子的“飞行时间”和散射路径,重建隐藏物体的三维形状 | 看到拐角后的物体,用于救援、自动驾驶、军事侦察 |
| 无透镜成像 | 使用相干光源照射物体,传感器直接记录衍射图样 | 利用相位恢复算法(如GS算法)从衍射图样中重构图像 | 系统极度简化、轻薄,可用于片上显微镜、极端环境成像 |
5. 深度学习的角色
深度学习,特别是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光学成像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端到端系统设计:将光学编码器和计算解码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联合优化,让光学部分“学会”生成最有利于后续神经网络处理的编码图像。
-
强大的图像先验:CNN通过在海量数据上训练,能够学习到自然图像的强大先验知识,从而在求解逆问题时得到视觉质量更高、更稳健的重构结果。
-
替代传统算法:直接用CNN替代复杂的迭代优化算法,大幅提升重构速度,满足实时性要求。
6. 挑战与未来趋势
挑战:
-
计算复杂度高:重构算法通常计算量大,对算力要求高。
-
系统标定困难:光学编码过程的精确建模和系统标定是保证重构质量的关键,但往往非常复杂。
-
病态性问题:逆问题的求解不总是稳定和唯1一的,需要强大的先验信息。
-
数据集与泛化性: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需要大量数据,且泛化能力有待提高。
未来趋势:
-
软硬件协同设计:从芯片级开始,将计算成像思想融入传感器和处理器设计。
-
AI驱动的光学:光学元件将成为可编程的“AI硬件”,与算法动态适配。
-
高维信息获取:从“成像”走向“感知”,同时获取场景的几何、材质、光谱、偏振等全1方位信息。
-
跨尺度与极端成像:应用于微观(生物医学)、宏观(遥感)以及非视域、透过散射介质等极端场景。
-
与AR/VR/元宇宙深度融合:提供更真实、更沉浸式的视觉交互体验。
总结
计算光学成像不是简单地用算法“后期处理”图像,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成像系统的设计哲学。它通过光学与计算的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成像的诸多枷锁,正在引领一场成像技术的革命,并将深刻影响智能手机、医疗、安防、自动驾驶、工业检测和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它让我们不再只是“记录”光,而是“理解”和“驾驭”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