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想上学了”——这是13岁的小宇刚到澳洲布里斯班读初一的第三周,深夜发给妈妈的消息。和很多低龄留学生一样,他带着对海外校园的期待出发,却被语言障碍、陌生社交打得措手不及。但短短两个月后,小宇不仅适应了课堂,还加入了学校的篮球社,他的转变,藏在三个可复制的小方法里。
从“小需求”开口,打破语言恐惧。刚入学时,小宇因担心发音不标准,连“想借支笔”都不敢说,课堂上也总躲着老师的目光。寄宿家庭的女主人发现后,每天早餐时和他玩“单词小游戏”——比如用英语描述当天想吃的食物,说错了就笑着纠正;还鼓励他去超市时主动问店员“这个牛奶保质期多久”。这些“低压力”的沟通场景,让小宇慢慢发现“说错不可怕”,半个月后,他已经能主动和同桌聊喜欢的游戏。
用“兴趣”当钥匙,打开社交大门。小宇从小喜欢打篮球,但刚到学校时,看着操场上的本地同学,始终没勇气加入。班主任知道后,推荐他参加“新生篮球训练营”——这里的同学大多是国际生,大家水平相近,还会互相帮忙翻译规则。首次和队友配合投进篮时,小宇听到有人用中文说“打得好”,转头发现是来自新加坡的同学,两人很快成了朋友。后来,训练营的小伙伴还带他一起参加学校的篮球比赛,他的社交圈就这样慢慢扩大。
给“情绪”留出口,拒绝硬扛。适应期里,小宇也有过躲在房间哭的时刻,但他记得妈妈说的“不舒服就说出来”。有一次,他因为听不懂数学课内容很沮丧,晚上主动和妈妈视频倾诉。妈妈没有说“你要加油”,而是帮他一起分析:“要不要明天问问老师有没有课后辅导?”第二天,小宇鼓起勇气找老师,发现老师不仅耐心帮他补课,还给他推荐了适合国际生的数学网站。这件事让他明白,遇到问题不用自己扛,主动求助能少走很多弯路。
低龄留学的“融入”从不是一蹴而就,但只要找对方法——从敢开口到会社交,从怕困难到懂求助,孩子就能慢慢在陌生环境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就像小宇后来在信里写的:“原来这里的校园,也可以像家一样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