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学基石:历史与规模
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是位于英国伦敦的公立研究型大学,1907 年由皇家科学学院、皇家矿业学院和城市行会学院合并组建,1988 年圣玛丽医院医学院并入,2007 年正式从伦敦大学独立并迎来百年校庆。学校现设 9 个校区,覆盖南肯辛顿主校区、白城创新校区等,其中南肯辛顿校区的女王塔为标志性建筑,白城校区则聚焦量子工程、清洁能源等前沿领域研究。
截至2022 学年,学校共有学生 20749 人(含本科生 11720 人、研究生 9029 人),教职工 7911 人,包括 1335 名全职学术教授与 2407 名全职研究人员,形成了多层次的教学科研团队。
二、学科布局:多领域均衡发展
学校下设工程学院、医学院、自然科学学院和商学院四大核心学院,各学院均具备鲜明的学科特色:
- 工程学院:涵盖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 10 个系部,2025 年 QS 学科排名中机械工程位列世界第 9、英国第 1,土木工程居英国第 2;
- 医学院:欧洲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之一,下设脑科学、传染病等 9 个系部,2025 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学科排名中医学领域居世界第 13 位;
- 自然科学学院:整合化学、物理、生命科学等学科,数学学科在 QS 排名中位列世界第 10;
- 商学院:设金融、管理与创业等 5 个系部,提供本科至博士阶段课程,注重产学研结合。
在综合排名方面,学校 2026 年 QS 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 2,2025 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排名居第 9,2024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列第 25 位。
三、科研生态:创新与转化并重
作为英国科研密集型高校,学校以跨学科研究为特色,建有格兰瑟姆气候变化研究所、全球健康创新研究所等多个专业中心,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相关领域成果显著:
- 开发电化学材料技术以优化电池与燃料电池性能,助力可持续城市建设;
- 结合人工智能与临床医学改进疾病筛查方法;
- 设计金融工具帮助非洲农户提升作物产量与抗旱能力。
科研设施方面,学校拥有欧洲比较早的多地形空中机器人竞技场、世界规模领先的先进创客空间(ICAH)、1.3 亿像素分辨率的欧洲最大数据观测台等尖端设施,支持从基础研究到原型转化的全链条创新。
四、全球网络:开放与协作共生
学校国际合作办公室(IRO)已建立覆盖 190 多个国家的学术伙伴关系,通过联合实验室、种子基金项目、师生交换等形式开展全球协作。截至目前,校友群体中涌现出 14 位诺贝尔奖得主、3 位菲尔兹奖得主及 1 位图灵奖得主,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