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学生反馈有“刚到加拿大读本科时,曾因不适应‘课堂讨论+小组作业+频繁测验’的模式,头一学期差点挂科。”的经历。为了帮大家更好了解加拿大大学的考试和课程模式,我们做了简单分析。
1. 颠覆认知:加拿大大学不是“期末一考定生死”
- 成绩构成:平时作业(20%)+ 小组项目(30%)+ 期中测验(20%)+ 期末考试(30%)—— 平时分占比很高,“临时抱佛脚”行不通!
2. 课堂参与:不是“听课”,而是“对话”
- 加拿大课堂鼓励“随时提问”:即使英语不流利,也要大胆表达观点(教授更看重逻辑而非语法)。
- 课前预习技巧:提前读教授发的reading(重点看摘要和结论),带着问题听课,效率翻倍。
- 笔记方法:用“康奈尔笔记法”记录重点+疑问+总结,课后24小时内复习,避免遗忘。
3. 小组作业:学会“合作”比“单打独斗”更重要
- 组队原则:优先选择“主动沟通”的队友(避免“划水怪”),明确分工并设定deadline(用Google Docs/Notion共享进度)。
- 跨文化沟通:遇到意见分歧时,用“建设性反馈”代替批评(如“我觉得这个方案可以优化,比如……”)
4. 资源利用:学校的“免费宝藏”别浪费
-
- 图书馆:除了借书,还能预约自习室、使用付费数据库(如IEEE、JSTOR)、参加论文写作工作坊。
- 教授 office hour:每周1-2次,提前准备好问题(如作业思路、职业规划),教授会更关注主动沟通的学生。
- 学习支持中心:免费一对一辅导(写作、数学等),英语不好可预约ESL课程(部分学校免费)。
5. 时间管理:用“四象限法”告别拖延
-
- 工具推荐:用Google Calendar记录due date,Todoist列每日任务,优先完成“重要且紧急”的事(如作业、测验)。
- 避免“完美主义”:加拿大教授更看重“按时提交”而非“完美答案”,先保证完成,再追求细节
结尾:
“适应加拿大的学习模式需要时间,但只要掌握方法,你会发现‘主动学习’比‘被动接受’更有趣。记住:教授和同学都是你的资源,别害怕求助——留学的意义,不仅是拿学位,更是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