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L最新AI政策解读:留学生如何合理使用ChatGPT避免学术不端?
随着人工智能的风潮越来越成为主流,准备去英国的准留学生们也会经常提到这些问题:
“用ChatGPT写的论文会被查吗?”
“AI生成的文献综述算我的成果不?”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CL)近期发布了一份详细的AI使用说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股技术浪潮中,留学生该如何把握创新辅助与学术诚信的边界?
图片
一、KCL对AI的核心态度:开放但需谨慎
1.不禁止,但必须“合理使用”
KCL认可AI在教育中的价值,允许学生将其用于头脑风暴、概念解释、论文结构建议等场景,但禁止直接复制AI生成的文本到作业中
例如,用ChatGPT生成论文大纲后,需自行改写并补充原创分析。也就是说大家可以通过AI学习,但绝不直接提交AI生成的内容。
2.禁用AI检测工具,但教授仍有“火眼金睛”
由于Turnitin的AI检测功能误判率高,KCL已明确禁用该功能。但教授会通过经
验判断(如句式套路、逻辑链固定性)或第三方工具(如Declaration)核查可疑内容。
举个真实案例:去年KCL有个硕士生,用ChatGPT写了2000字的文献综述,没标注就交了。教授查重时发现“文字风格突变”,追问下学生承认用了AI。最后判定“未体现自身学术能力”,记了一次学术警告。
KCL的逻辑很清楚:AI可以是工具,但不能是作者。就像你用计算器算题没问题,但把计算器的结果直接当解题过程交,肯定不及格——因为老师要的是“你会不会算”,不是“你有没有工具算”。
3.强制标注AI使用情况
若作业中使用了AI工具,必须选择以下声明之一:
“本文未使用生成式AI工具”
“本文在[具体环节]使用了AI工具,并已进行改写与验证”
二、学术不端的边界:不当使用AI的后果
如果不恰当地使用ChatGPT且不标明来源,会被判为学术不端。
可能的
处罚包括正式警告、重新提交课程、停学或开除。KCL列出的学术不端行为还包括抄袭、合同作弊、第三方参与、串通、考试不端、伪造、自我抄袭和文本操纵。
KCL学术委员会强调:“通过与AI对话学习,但永远不要直接复制粘贴生成的文本到正式作业中”。这条红线定义了学术诚信的底线。
KCL的说明,本质上是给所有留学生提了个醒:留学拼的不是“你会不会用AI写论文”,而是“你能不能用AI提升自己的思考”。
在AI渗透学术界的今天,真正的优势属于那些既能善用技术,又能保持独立思考的人。
你用过AI写作业吗?遇到过哪些困惑?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