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了解过杜克大学商学院的申请要求,那么你一定对其中的一份特别的文书——“关于你的25件小事”印象深刻。
1. 以 “清单思维” 构建内容,拒绝常规文书框架
这条建议的核心是 “降低信息获取成本,突出细节颗粒度”。招生官每天要审阅大量申请材料,若将 “25 件小事” 写成一篇连贯的长文,独特信息很容易被冗余表述掩盖。而清单形式(带编号、分点呈现)能让招生官快速定位你的个性化特质 —— 无需逐段梳理逻辑,只需扫过每个条目就能捕捉关键信息。比如你可以直接写 “1. 每周日早上会花 1 小时给老家的爷爷读养生公众号文章,已经坚持 3 年”“2. 大学时为了学会做家乡的萝卜丝饼,给外婆打了 7 次视频电话”,哪怕每个条目只有一两句话,也能让你的形象更鲜活,避免因追求 “文章结构” 而忽略细节传递。
2. 跳出 “学术 / 职场成就圈”,挖掘 “简历外的你”
招生官早已通过申请表、简历、推荐信等材料,充分了解你的 GPA、实习经历、项目领导力等 “硬核能力”。若在 “25 件小事” 中重复这些内容,相当于浪费了展现 “软实力” 和 “个人温度” 的机会 —— 这部分恰恰是区分你与其他申请者的关键。比如不要写 “曾带领 5 人团队完成校园创业项目,实现月盈利 5000 元”(职场 / 学术相关),而可以写 “校园创业项目结束后,把剩余的 200 件定制文化衫捐给了乡村小学,还和孩子们视频聊了‘大学生活’”(体现社会责任感与共情力),让招生官看到你 “成就之外的价值观”。
3. 用 “具体场景 + 个人联结” 替代 “泛泛而谈”,打造 “不可复制性”
很多申请者会陷入 “共性描述陷阱”,比如 “喜欢旅行”“爱读书”“擅长沟通”,这些表述太模糊,无法让招生官记住你。而 “突出特点” 的关键,是给 “共性行为” 加上 “个人专属细节”—— 既要说明 “做了什么”,更要体现 “为什么做”“做的过程中有什么独特体验”。比如同样是 “旅行”,不说 “去过 15 个国家”,而说 “2022 年独自去冰岛旅行时,为了看极光在帐篷里等了 3 个晚上,最后和当地一位渔民大叔一起煮了热可可,他用冰岛语教我唱了一首关于海洋的民谣,现在我手机里还存着当时的录音”。这样的表述不仅包含 “旅行” 这一行为,还融入了 “坚持”“跨文化交流”“情感记忆” 等个人特质,让你的经历无法被他人复制。
4. 借助 “他人视角” 打破 “自我认知盲区”,捕捉隐性特质
我们常常会忽略自己 “习以为常的优势 ”—— 比如你觉得 “每次朋友遇到困难,我都会陪他们聊天到凌晨” 是 “理所当然”,但在朋友眼中,这是你 “共情力强、值得信赖” 的核心体现;又比如你可能忘了 “小时候总把零花钱攒下来买流浪猫的粮食”,但妈妈记得这件事,而这恰恰能体现你 “长期的善良底色”。找家人、挚友沟通时,不妨提出具体问题:“你觉得我做过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小事是什么?”“你觉得我身上有哪些我自己没发现的特点?”—— 他们的答案往往能帮你挖掘出 “自己想不到的独特素材”,让文书内容更真实、更有感染力。
5. 以 “沉淀 + 迭代” 的节奏创作,避免 “截止日前的仓促拼凑”
“25 件小事” 需要的是 “有温度的细节”,而非 “凑数的条目”,仓促完成只会导致内容单薄、缺乏诚意。建议分三步推进:
首先要做的是”:不用纠结 “条目是否够好”,先把能想到的所有小事都列出来 —— 比如 “小学参加航模比赛,飞机摔碎了但还是用胶带粘好完成了比赛”“喜欢收集不同品牌的奶茶杯套,现在有 120 个,每个都记着购买的时间和和谁一起喝的”“会用尤克里里弹《小星星》哄邻居家的小朋友睡觉”,哪怕暂时列到 30-40 件也没关系;
第二步 “沉淀思考”:留出 1-2 周的时间,期间可以偶尔和朋友聊起这些小事,或翻看旧照片、日记,唤醒更多记忆 —— 比如看到小学航模比赛的照片,突然想起 “当时老师说我‘不放弃’,后来还把我的故事讲给了下一届学生”,这个细节能让条目更丰满;
第三步 “筛选优化”:重新审视清单,删掉重复、缺乏细节的条目,把剩下的条目补充上 “具体场景” 或 “情感联结”,最终筛选出 25 件最能体现你 个性的小事。这样的过程能让文书从 “拼凑” 变成 “有逻辑的个人特质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