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报最新数据:中国留学生数量将迎"大跳水",全球高校将发生重大变化!
近日,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发布了一篇分析文章,指出中国留学生数量在未来十年内可能出现“断崖式下降”,这一趋势或对全球高等教育机构构成生存性挑战。
中国留学生数量将会“断崖式下降”?
根据泰晤士高等教育援引北京咨询公司Venture Education的研究做出的分析,尽管短期内(近10年内)中国留学生数量可能保持稳定或小幅增长,但从长期看,下滑趋势已难以避免——到2030、2039年间,中国留学生数量下降的概率达75%,而2040年及之后这一概率将升至85%。
人口学家Julian Fisher指出,这一趋势“既可预测又不可避免”,即使未来出台鼓励生育政策,也难以扭转2040年代适龄留学群体的萎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根据泰晤士报的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核心因素是人口结构的不可逆调整。尽管中国已于2015年结束实施3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但其后续影响仍在持续:2023年中国新生儿数量仅900万,为过去20年最低水平,过去三年超6000所幼儿园关闭。
数据显示,出生率下降的影响具有“可预测性且不可避免”,尤其是2040年后的适龄留学群体规模将显著缩减。
除人口因素外,政府政策、经济条件、签证政策及地缘政治等也将共同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高等教育正在快速发展——中国高校国际排名持续上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从2023年的894个增至2025年的1100多个;同时,官方仍强调留学需“服务于国家发展”,未来留学流向可能更集中于科技领域,而非商科等传统热门专业。
此外,城市中产家庭收入增速放缓、对海外学历价值的认知变化等,也可能进一步降低家庭送子留学的意愿。
全球高校面临生存挑战
咨询公司Venture Education的研究指出,中国留学生减少这一问题,将使得全球的留学市场遭遇巨大的冲击,英国和澳大利亚可能成为“重灾区”,因为英联邦国家的高等院校财政高度依赖中国学生的学费。
尽管已有部分高校发现了这种趋势,QS等世界大学排名也越来越看重留学生的多元化而不是单纯的留学生数量,这些趋势都驱使高校开始推进招生多元化,但“许多高校仍低估了即将到来的挑战规模”。
留学行业会消失吗?
尽管从数据来看,出生率下降似乎预示着中国留学生数量必将锐减,但这并不意味着留学市场会全面萎缩,其中存在着结构性的反转机会。虽然整体中国留学生数量可能因人口下降而减少,但政府政策会引导留学流向科技与理工科领域。
官方强调留学需“服务于国家发展”,未来留学流向可能更集中于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学科。这意味着传统热门专业(如商科)可能降温,但上述战略学科的留学需求或逆势增长,相关领域院校仍有机会吸引高质量中国生源。
此外,国内高校的崛起也并非完全挤压留学市场。中国高校国际排名持续上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从2023年的894个增至2025年的1100多个。然而,这并不一定能完全替代海外院校的吸引力。
对于追求国际化视野、科研资源的学生和家庭来说,海外名校仍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内高校的进步可能会筛选出“更坚定出国”的目标群体,如那些100院校、渴望接触前沿学术资源的学生,而非全面抑制留学需求。
需要如何面对未来?
随着留学市场越来越卷,留学服务机构必然需要升级服务价值。要从传统的“中介”角色转变为专业的“咨询”角色,帮助家庭理性评估留学必要性,重点服务真正需要国际资源的家庭。还要挖掘小众需求,聚焦艺术、体育、小语种等非热门但高粘性的留学赛道。并且,要为留学生提供绑定长期服务,如“留学后职业发展支持”,通过附加价值提升客户黏性。
而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要理性规划,避免跟风。要关注政策风向,优先选择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专业,这类方向可能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同时,要权衡成本与收益,对比国内外院校的学科实力与就业竞争力,避免盲目追求“海外镀金”标签。此外,也可以利用国内资源,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港澳高校等“折中选项”。
中国留学生下滑既是人口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国际教育政策与全球经济互动的缩影。对高校而言,2040年并非遥不可及的预言,而是亟待布局的倒计时。
该报告强调,尽管长期人口变化“已近在眼前”,但目前多数高校尚未将其视为日常运营的紧迫问题。然而,一旦中国留学生数量出现断崖式下跌,国际高等教育或将迎来“近几十年来的结构性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