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新加坡留学时,我曾误以为预科是 “曲线救国” 的捷径,直到亲身经历才明白,这段 1 年制的学习更像座精心搭建的桥梁,帮我完成了从高中生到准留学生的蜕变。和很多成绩中等的学生一样,高二那年看着模拟考成绩单,我既不甘心国内普通本科,又对直接冲击海外名校缺乏底气,新加坡预科成了折中却精准的选择。
最初最头疼的是语言关。全英文教材像本 “密码书”,第·一次上专业课连 “市场营销” 的英文术语都反应不过来。但老师的教学方式藏着巧思:专业课刻意放慢语速,用中英对照板书拆解难点;写作课上从邮件格式教起,连 “敬语缩写是否得体” 这种细节都反复纠正。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全英文 presentation,我攥着稿子手抖到出声,台下老师却笑着说 “先试着看着我们眼睛说三句话”。后来十几次汇报练下来,我居然能脱稿和同学讨论观点,这种进步比分数更珍贵。
生活里的成长藏在琐碎细节里。以前连煮面都怕糊锅,现在能给自己做三菜一汤;从前依赖父母定闹钟,如今每天 6:30 雷打不动背单词。预科班的同窗情谊更意外暖心:期末复习时有人整理术语表,生病时室友帮忙带热粥,这种互相扶持的感觉,成了异乡最踏实的依靠。
选校时我放弃了压力更大的 A-Level 项目,转而瞄准预科对接的 Curtin、PSB 等院校的传媒专业。班主任的话至今记得:“预科不是降低标准,是帮你把基础打牢再冲·刺。” 现在拿着录取通知书回望,那些清晨背单词的时光、课堂上鼓起勇气的发言、厨房里升腾的烟火气,都成了成长的注脚。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很实在:英语要从第·一天就抓,建个随身单词本,把 TED 演讲当背景音;选项目别只看升··学率,要问清楚课程是否包含学术写作、 presentation 训练这些 “隐形刚需”。新加坡的阳光里,藏着的从来不是捷径,而是脚踏实地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