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学2026年秋季扩招对学生总体有利,但竞争压力同步上升,机遇与挑战并存。其扩招原因及利弊分析如下:
一、扩招原因:政策、市场与战略三重驱动
-
政策支持
香港政府计划未来五年引进35万高技术劳动力,硕士留学生作为IANG签证(毕业可留港2年)的主力军,成为扩招核心目标群体。港府通过扩大非本地生名额(如2026/2027学年非本地生学额占比从40%提升至50%),直接推动高校扩招以吸引人才。 -
市场需求
2025年非本地生申请人数达2.5万,其中超八成为内地学生,但录取率仅5%。原有名额已无法满足报考需求,扩招是对市场供需失衡的直接回应。 -
战略发展
香港城市大学通过《2025-30策略性发展计划》,明确配合国家“建设教育强国”方针,扩大招生规模以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同时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
二、对学生的利好:机会增加与资源升级
- 入学机会扩大
- 硕士项目:超50个授课型硕士专业集体扩招,法学硕士名额从171人暴涨至476人,商科、数据科学等专业同步翻倍。
- 本科项目:2025年通过高考统招面向全国扩招至300人,2026/2027学年非本地生资助学额从6000人增至7500人,多出1500个名额。
- 资源与服务升级
- 奖学金机会:港城大与剑桥合作的全额奖学金计划、STEM专属科技领航奖学金(含海外实验室津贴)等,扩招后可能增设更多项目或扩大覆盖面。
- 就业支持:毕业生可通过IANG签证留港工作2年,满7年可申请永居;进入腾讯、大疆等大湾区企业实习者,每月可获11190港币津贴;落户深圳可申2.5万租房补贴。
- 国际交流:商业创新与创业硕士毕业生可通过绿色通道申请新加坡科技准证,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 专业选择更灵活
- 冷门专业突破:房屋及都市管理、生物统计学等专业对双非学生友好,剩余名额较多;能源与环境专业审核速度快(2周内出结果),92背景均分80以下仍有录取案例。
- 新兴专业机遇:人工智能(设自动驾驶、生成式AI方向)、整合营销传播等热门专业扩招,六级450分即可申请,与阿里云、微软Azure有认证合作。
三、潜在挑战:竞争加剧与门槛隐性提升
- 竞争压力同步上升
- 名额共享机制:非本地生名额(包括国际课程学生和高考生)共享扩招增量,最终录取仍取决于学生竞争力。例如,计算机科学、金融、商务资讯系统(BIS)等专业虽扩招,但录取率仍低于5%,双非学生需以88+均分+顶会论文/大厂实习破局。
- 申请量激增:扩招后关注港校的家庭增多,2025年部分专业6-7月仍在发offer,签证处理延迟等问题可能影响入学体验。
- 隐性门槛提高
- 学术要求:商业学科竞争性课程通常要求申请人GPA至少达3.7;香港城市大学要求IB文凭最低成绩为30分(满分45分),部分专业对数学课程有特定要求。
- 背景活动:学校看重科研、实习、竞赛奖项等软实力。例如,商业与数据分析专业要求微积分成绩单/Kaggle竞赛经历,心理学专业偏好有用户调研/心理咨询工作经验者。
- 资源稀释风险
- 教学质量:班级规模扩大可能导致师生互动减少,硬件设施、图书馆资源、就业指导服务等能否跟上学生数量增长需观察。
- 学位含金量:若学校未能平衡招生规模与生源质量,可能影响学位认可度。
四、行动建议:抓住机遇,精准突破
- 985/211低均分学生
- 主申专业:生物统计学、能源与环境(录取快且语言弹性大)。
- 策略:用专业核心课高分成绩单对冲总均分劣势,如单独提交数学/统计课程成绩。
- 双非背景学生
- 主申专业:房屋及都市管理、管理与创新(商科平替,双非录取率超30%)。
- 策略:考取CFA一级/PMP证书弥补学历差距,或通过技术博客、开源项目证明能力。
- 跨专业申请者
- 文科转创意媒体:速建数字作品集(如用AI工具生成短片)。
- 商科转商业数据分析:突击Kaggle入门赛+考取SQL证书。
- 关键时间节点
- 黄金早申轮(2025年9-10月):机械工程、商业人工智能等专业早申者10个工作日内下offer,录取标准更宽松。
- 奖学金锁定轮(2025年11月前):提交港城大与剑桥合作的全额奖学金计划、STEM专属科技领航奖学金申请。
- 补录捡漏期(2026年2-3月):创意媒体、应用社会科学等专业补录时,对985/211背景学生几乎“照单全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