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的实验室内,一支由文物保护化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正在探索艺术保护的未来。这个由施启正副校长发起、Marc Walton教授与伍敬禧博士领导的团队,正在开发新型工具——包括显微镜和一台"科学怪人相机”(Franken-camera)——将它们与尖端AI算法相结合,加速材料分析流程,实现艺术保护的”普及化”。同时,他们也在向学生推荐一种覆盖人文与科学的“全脑”思维方法。
我们邀请Walton教授和伍博士分享:在AI、艺术与化学的交叉领域工作是什么样的一种体验?为何学生实践如此重要?以及AI如何改变他们的工作?
Walton教授:我认为当前的变化意义重大——我们正致力于将大量艺术品数字化内容进行"数据化"。许多艺术史学者正借此探究艺术家的创作方式、物品交易过程及制作工艺……深入艺术家思维与实践,理解他们的创造力是什么?他们实现创作的能力从何而来?
伍博士:AI让一切变得更快速、更具规模化。我想用的词是”普及化”——作为这些AI工具的创造者,我们能够传授知识。我们更希望使用者不仅将其视为"黑箱",而是能接手并改进这些工具。
Walton教授:全球任何博物馆、任何人都能在不大幅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实现这些技术,这就是科技与知识的“普及化”。AI让我们做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