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庆团圆!
中秋那轮皎洁的明月,不仅照亮游子的归家路,也照亮了中华文明延续千年的诗意长河。
在众多中秋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堪称千古绝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欣赏这首词的英译版本,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与英语相遇时迸发的绚丽火花。
《水调歌头》英译本赏析
对于翻译者来说,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始终是一大挑战:既要精准传达原意,又要保留诗歌的韵律与意境。下面挑选几个经典句子,看看不同译者的处理方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许渊冲的译文是:“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 Wine cup in hand, I ask the sky.”
这句译文的精妙之处在于,用“How long”巧妙地体现了“几时”的追问感,而“Wine cup in hand”则生动再现了苏轼把酒问天的豪放姿态。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She should bring us no regret. Why does she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
译者将月亮拟人化为“she”,赋予月亮一种温柔的女性形象,与原词中月亮作为情感载体的角色相呼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也是翻译难度zui大的部分。许渊冲的译本是:
“We wish each other a long life so as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is graceful moonlight, even though miles apart.”
其中“graceful moonlight”对应“婵娟”,虽未能完全传达中文“婵娟”既指月亮又指美好姿态的双关意蕴,但“graceful”已尽力捕捉其中的雅致美感。将“千里”译作“miles apart”则更符合英语表达的习惯。
纵然相距近千年,我们依然会被苏轼这首词深深打动。
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团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
中秋的月光,照亮的是古今相同的情感。英语的学习与表达,让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鸣,突破语言的壁垒,传达给世界。
在这个中秋之夜,不妨与家人朋友一同分享苏轼的这首词,也可以试着朗读它的英文译本,感受不同语言中同一轮明月所带来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