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非常害怕,银行账户几乎要被掏空了…”一名英国大学硕士生声音颤抖地回忆道。
短短9天内,她被一个素未谋面的“房东”骗走了3809英镑,这是她当时银行卡近乎全部余额,生活费就这么没了...
而且,她甚至还没看过自己要租的房子长什么样。
据英媒报道,这名学生正在朴茨茅斯大学攻读国际发展硕士学位。
今年5月,她在一个合租APP上看到朴茨茅斯Lion Street的一套“超值”公寓。
“房东”信誓旦旦称:“太多人感兴趣了,不先付押金就没机会看房!”于是她乖乖转账250英镑押金并签了“合同”。
紧接着对方索要首月租金,承诺“不满意全额退款”。当她兴冲冲准备看房时,“房东”却以“文件缺失”为由,要求她提前支付电视牌照费和维修费。
在接下来的9天里,骗子想出了更多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学生不能看公寓,并要求更多的钱。
这名学生说:“他说如果我不付钱就拿不到退款,延迟付款还要罚款。我非常害怕,因为我的银行账户几乎要空了。”
骗子甚至伪造英国房东协会 (NLA) 工作人员身份施压。
当发现所谓的“NLA代表”邮箱与“房东”邮箱惊人相似时,她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不再给假房东寄钱。
所幸劳埃德银行最终退还了她的损失,但这样的幸运并非人人都有。
18岁留学生遭遇电诈轻生
类似的事情每年开学季都会发生。本月,香港警方通报了一起内地学生身亡案件。
据国内媒体消息,案发时间是9月10日凌晨,香港警员巡逻时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发现一名年轻女子重伤昏迷,送医后不治身亡。
警方证实死者身体多处骨折,是由高处坠下造成,但死因有待验尸后确定。
经初步调查,警方证实18岁女死者姓黄,来自内地,就读于香港大学,居住在事发地点。
警方在现场检获遗书、学生证还有一只手表。据悉,死者生前误入电信诈骗,疑因损失惨重而选择轻生。
不过无论因为什么,逝去的年轻生命已经无法挽回了。能申到港大,本应开启一段精彩人生的,却等来了噩梦...
针对留学生骗局频发
类似的骗局时有发生,比如之前在小红书上传得沸沸扬扬的被诈骗40万后,生活被完全摧毁的事件。
有一名在法国交换的大学生,接到一通电话,对方称大使馆要在其护照上标注污点,随后帮其报警并转接至 “警察局”。
经一系列所谓 “审判”,假警官称该大学生名下有不知名银行卡涉嫌跨境洗钱,随即便对其进行监控和审讯,还要求其删掉所有社交软件,包括退出微信,使其与外界完全隔绝联系。
假警官声称这是一桩重大跨境洗钱案件,强调违反保密条款会按干扰活动违法处理,这使得大学生深受震慑。
最终,骗子以交40万保证金可理清身份嫌疑,并承诺案件结束后退还为由,骗走了大学生的钱财。
在对大学生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监控,使其饱受巨大精神折磨后,骗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无独有偶,澳区留子也频频发生诈骗事件。
据Khaosod English报道,一名22岁的中国女留学生小A(以下简称小A),在刚抵达澳大利亚留学仅仅两个月时,便不幸成为诈骗团伙的作案目标。
该诈骗团伙施展一系列诈骗伎俩,先是迫使小A多次转账,转账总额约达150万元人民币。而后,他们将小A诱骗至泰国,并向小A的父母勒索800万元赎金。
小A的父母察觉到女儿银行账户出现异常情况后,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发现,原本提供给女儿的约150万元留学资金,已多次被转入其他个人账户。
于是,他们立即联系泰国犯罪受害者援助协会,请求协助追踪女儿的下落。
警方经调查发现,小A于2024年4月13日抵达泰国素万那普国际机场,第二天乘坐出租车前往机场附近酒店并在那里过夜,之后便失去了联系。4月17日上午大约10点,小A联系母亲索要资金。
在通话过程中,小A的母亲听到一名男子的声音,该男子威胁称,如果不提供资金,就会迫使小A拍摄视频,甚至还扬言要贩卖小A的隐私。
诈骗行为如此猖獗,对于身为留学生的他们而言,应该采取哪些举措,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安全呢?
日常防护必备工具
1.隐私保护
快递单用马克笔涂抹姓名电话,社交媒体关闭“附近的人”功能。
2.反诈利器
手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境外可VPN使用),开启来电预警。
3.邮箱防护
启用邮箱双重验证(如Gmail两步验证),定期更换密码。
紧急情况自救三步法
1.立即冻结资金
拨打银行紧急电话挂失账户(保存境外银行24小时热线)。
2.证据留存
截图诈骗对话、保存来电号码(安卓手机可用“通话录音”App自动记录)。
3.跨国联动报警
同时向当地警方和国内户籍地派出所报案(通过“中国领事”APP在线提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