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国家移民管理局通过线上方式召开了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新闻发言人针对当前出入境形势及新华社记者提出的问题,详细阐述了最新的出入境管理措施调整及入境隔离政策变化。
出入境管理:动态调整,精准服务
随着国内局部得到有效控制,民众出国出境的需求逐渐回升。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将密切关注动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出入境管理政策,确保既能有效防控,又能满足民众必要的出入境需求。此举旨在进一步促进中外人员交流,推动对外合作与发展。
据发布会通报,2022年第二季度,国家移民管理机构共查验出入境人员3229.3万人次,较上一季度增长5.64%。其中,普通护照签发量达到21.4万本,环比增长41.8%;往来港澳台出入境证件签注签发量为106.3万本(枚),虽环比下降19.1%,但为在华外国人办理的停留居留证件数量却大幅增加,达到14万人次,环比增长49.9%。
针对企事业单位及内地中国公民在常态化防控下的出境需求,国家移民管理机构明确了多项受理审批范围,包括防疫抗疫、工程建设、物资运输、商务活动、工作生产、科研探索、留学深造、考试交流、学术研讨、就医探亲、照护老人孕产妇、参加亲属重要仪式及家庭团聚等。对于紧急特殊情况,还开通了“绿色通道”,提供快速便捷的办证服务。
同时,发言人提醒,尽管部分国家已放宽出入境管控,但国际旅行仍存在较高染疫风险。建议民众在规划出行时,充分考虑潜在风险,确保自身安全与健康。
入境隔离:政策调整,科学防控
近期,中国入境隔离政策迎来了重要调整,隔离时间由原先的“14+7”模式缩短为“7+3”模式。这一变化源于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版防控方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和“动态清零”的总策略,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性,对监测、风险人员隔离管理、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等进行了科学优化。这些调整旨在提升防控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而非放松防控力度。
具体修订内容包括:
一、隔离管理期限与方式优化
密切接触者及入境人员的隔离管控时间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核酸检测频次和采样方式也相应调整。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则改为“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二、封管控区与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统一
将封管控区和中高风险区的划定标准及防控措施进行衔接,形成新的风险区域划定及管控方案。高风险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中风险区实行“足不出区、错峰取物”,低风险区则强调“个人防护、避免聚集”。
三、监测要求完善
加密风险职业人群的核酸检测频次,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手段,以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四、区域核酸检测策略优化
根据不同人口规模区域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核酸检测方案,确保在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防控。
国家移民管理局表示,将继续筑牢外防输入防线,充分发挥移民管理职能作用,既保障民众必要的出入境需求,又积极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推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