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请季和学生们聊天时,我最常听到的一个疑问是:“Community 这篇小文书,到底要写什么?难道是我家楼下的小区?”——其实这里的“community”,远不是地图上能圈出来的那块地。它指的是一个让你产生归属感、能与他人建立真实联系的群体,不论它存在于现实还是线上,也不管规模大小。
写这类小文书,先别急着下笔。可以先从以下角度回想:在哪个群体中,你觉得自己“被看见”、被理解?在这个群体里,你扮演什么角色?你是否曾经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这个群体,或者被这个群体深深改变过?比如,有的学生写和父亲一起收藏古董,学到如何理解历史与人的连接;有的学生写自行车俱乐部,从小白到队长,不只是骑车,更学会了领导与协作;还有人写线上编程论坛,靠着分享与答疑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技术家”身份。
好的 Community 小文书通常都有一个小小的故事线。可以从一个具体的场景切入,让读者直接“看见”你在那个群体中的样子:也许是一次深夜的头脑风暴,也许是一场激烈的比赛,也许是一次平凡却意义深远的日常。然后,自然过渡到这个群体如何让你成长:它是否改变了你的价值观,教会你理解他人,或让你学会了责任与承担。最后,可以带一点展望:这种经历如何让你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继续连接、贡献、成长。
语言上,依然是真诚为先。招生官看过无数作文,他们并不在意你把 community 写得多“高大上”,更希望读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和清晰的自我认识。300字或更短的篇幅不长,别用空洞的形容词堆砌“温暖”“意义非凡”,而要用具体细节和生动画面去“展示”,而不是“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