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出台:十年跨越,信息技术新征程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回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04年互联网公司崭露头角,2015年“互联网 +”行动落地,2025年“人工智能 +”意见发布。这并非时间巧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伯文指出,从“互联网 +”到“人工智能 +”,体现了信息技术的深化演进,符合技术发展规律。“互联网 +”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效率,“人工智能 +”则通过智能化改造创造全新增量价值。此时出台《意见》,在争取战略主动、引领技术进步、推动全球合作三方面意义重大。
二、六大行动:战略布局,逻辑清晰有考量
《意见》部署了“人工智能 +”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六大重点行动,逻辑关系与递进顺序清晰。
- “捅破天 + 扎深根”: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
- “人工智能 +”科学技术:加速科学发现进程,加快科学大模型建设应用,推动基础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支持智能化研发工具和平台推广应用,加强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等领域技术协同创新;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 “人工智能 +”产业发展: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加快人工智能在各环节落地应用;提升全员人工智能素养与技能;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发展智能装备;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推动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广泛应用。
- “贴百姓 + 提消费”:抓住民生场景促发展
- “人工智能 +”消费提质: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加强智能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活服务品质,拓展体验、个性、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大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智能交互环境。
- “人工智能 +”民生福祉:创造更智能的工作方式,培育发展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推动在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等岗位应用,大力支持人工智能技能培训,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鼓励全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探索推广居民健康助手,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等场景应用,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创作文化内容,壮大文化产业。
- “强治理 + 促合作”:抢占全球格局谋福祉
- “人工智能 +”治理能力: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有序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安全稳妥推进人工智能在政务领域应用,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加强在安全生产监管等领域的应用,加快赋能网络空间治理;提高生态治理水平,强化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 “人工智能 +”全球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将其作为国际公共产品,深化高水平开放,推动技术开源可及,共建全球治理体系。
三、时代机遇:AI已来,把握方向促成长
当技术冠以“某某 +”称谓,意味着具备基础性、平台性、通用性特点,能与多行业深度融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把握机遇:
-
跨界融合:布局“AI + 专业”,优先考虑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核心专业和交叉融合领域。如金融专业留学生辅修数据分析或人工智能课程,为从事“AI + 金融”工作奠基;传媒专业留学生关注“AI + 传媒”方向,了解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等方面的应用。
-
观念破局:转变就业观念,打破“非AI专业不沾边”的思维定式,挖掘自身专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点,密切关注行业动态,把握新兴职业机会。随着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AI训练师、提示工程师、AI伦理咨询师、智能政务分析师等新职业岗位不断涌现。
-
能力提升:注重提升自身AI应用能力,可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学习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掌握Python编程、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核心技能;参与企业或高校举办的AI实践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积累项目经验,提升竞争力。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指明了方向,六大行动战略布局清晰。在AI时代,我们应积极把握跨界融合、观念破局、能力提升等机遇,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