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看 “钱景”:哪些专业毕业 10 年薪资TOP?
对于许多家庭而言,留学的投资回报率(ROI)是择校选专业时的核心考量。英国教育部数据显示,毕业生毕业十年后平均年薪为 £34,300,但不同专业的薪资差距悬殊,以下三类专业堪称 “高薪梯队”:
1. 薪资 TOP3 专业:年薪远超平均水平
- 经济学:平均年薪 £68,600,几乎是平均薪资的 2 倍。该专业核心培养数据分析、逻辑推理与建模能力,毕业生多流向投行、咨询、资产管理等高薪行业 —— 这些领域的核心工作就是处理复杂数据,并基于数据做出高风险、高回报的决策,薪资自然水涨船高。
- 医学与牙科:平均年薪 £61,000,虽培养周期长(通常需 5-7 年)、前期投入成本高,但胜在专业壁垒极强。这类工作直接关乎人类健康,是社会刚需,且 “一对一诊疗” 的服务模式决定了其不可替代性,长期稳定性拉满。
- 数学科学:平均年薪 £51,500,与经济学类似,核心能力聚焦数据解读与逻辑建模。毕业生常进入金融科技、数据分析、科研等领域,凭借扎实的数学功底解决实际问题,薪资增长潜力大。
2. 别只看起薪!薪资成长曲线更关键
报告特别提醒:不要被 “First year 起薪” 迷惑,部分专业的价值需要时间沉淀,典型代表就是法律专业—— 法学毕业生First year平均薪资仅 £23,000,远低于高薪梯队,但十年后能跃升至 £40,500。原因很简单:法律工作高度依赖经验积累、人脉网络和行业声誉,越往后越 “吃香”。
与之相对的是护理与助产专业,这类专业起薪不错(约 £25,000-£28,000),但薪资增长曲线平缓,这与行业薪酬体系、职业发展路径相对固定有关,适合追求稳定而非高薪突破的人群。
从纯粹财务回报来看,选择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或是经济学、医学等传统优势专业,仍是通往高薪的 “稳妥路径”。但问题来了:在 AI 冲击下,这些高薪专业真的 “安全” 吗?
二、警惕 “高薪陷阱”:AI 正瞄准这些专业!
报告中一个令人意外的发现是:薪资越高的专业,被 AI 替代的风险可能越大。招聘公司 Adzuna 的数据显示,自 2022 年 11 月 ChatGPT 发布以来,英国入门级职位数量下降 32%,毕业生岗位空缺更是自 2019 年初以来暴跌 63.5%——AI 正在精准狙击重复性、流程化的初级岗位。
1. “AI 职业暴露度(AIOE)”:量化你的岗位风险
为了清晰衡量 AI 对职业的冲击,研究人员提出 “AI 职业暴露度(AIOE)” 概念:分数越高,被 AI 替代的风险越大。而英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
- AI 高暴露度行业:经济学、数学、会计等 —— 这些专业的初级工作多涉及 “标准化任务”,比如基础数据搜集、撰写模板化报告、执行固定量化模型等,而这些恰恰是 AI 最擅长的领域。
- AI 低暴露度行业:体育、休闲娱乐、工程学、社会学等 —— 这类工作要么依赖物理操作,要么需要理解人类情感与社会复杂关系,AI 难以替代。
2. 为什么高薪专业反而 “高危”?
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揭示了 AI 时代的职业变革逻辑:AI 替代的是 “任务”,而非 “职业”。
以经济和金融行业为例,AI 能轻松完成以下工作:
- 自动搜集、整理行业数据,无需人工逐行录入;
- 生成标准化的市场分析报告,格式与逻辑高度统一;
- 执行预设的量化交易模型,比人类更快更精准;
- 初步分析财务报表,识别基础异常数据。
而这些,正是许多经济学、数学毕业生刚入行时的核心工作。如果仅掌握基础软件操作、只会按部就班执行任务,岗位确实岌岌可危。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薪专业 “没用”——AI 无法替代的,恰恰是这些专业的 “高阶能力”:
- 战略性思维:基于宏观经济、地缘政治和人性洞察,做出前瞻性投资决策(比如预判某国政策对行业的影响);
- 复杂沟通与谈判:与客户建立信任、理解其深层需求,完成复杂并购交易(AI 无法替代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
- 创新性设计:结合市场空白与监管环境,开发全新金融产品(比如针对环保领域的绿色金融工具)。
简言之,未来的经济学、数学毕业生,不能只学 “知识本身”,更要学会 “用 AI 当工具”,解决更宏大、更复杂的问题 —— 从 “执行者” 变成 “决策者”,才能规避 AI 风险。
三、真正的 “铁饭碗”:具备 AI 免疫力的专业与技能
既然部分高薪专业有被 AI 颠覆的风险,那有没有 “既高薪、又抗 AI” 的选择?就业平台 Metaintro 创始人 Lacey Kaelani 通过长期追踪,总结出几个 “高韧性领域”,它们要么依赖 “人类独有的能力”,要么需要 “物理世界的实操”,AI 难以渗透:
1. 抗 AI 专业推荐:4 个领域值得关注
-
高级软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基础编码(如写简单代码、调试基础程序)确实能被 AI 替代,但设计复杂系统架构(比如搭建某大厂的核心数据库)、开发训练新 AI 模型(比如优化 ChatGPT 的逻辑能力)、解决Unprecedented 技术难题(比如应对未知的网络安全漏洞)—— 这些高级技能的需求正在爆炸式增长。未来的TOP计算机人才,是 “驾驭 AI 的人”,而非 “和 AI 比写代码的人”。
-
护理与医疗健康这个领域的核心是 “人”。物理上的护理(比如帮患者翻身、监测生命体征)、情感上的关怀(比如安抚术后焦虑的病人)、复杂临床判断(比如结合患者病史与症状调整治疗方案),都基于 “人与人的接触”,机器无法复制。AI 可以做诊断辅助(比如分析 CT 影像),但永远替代不了医生与患者的信任、护士病床旁的温暖。
-
土木工程桥梁修建、大坝勘探、建筑施工,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现场评估(比如判断地质是否适合建桥)、实地操作(比如指导工人调整施工细节)、突发状况应对(比如暴雨天临时加固工程)—— 它们与物理世界紧密绑定,必须工程师亲临现场,远程 AI 根本无法完成。
-
心理学与行为科学随着 AI 接管更多数据分析工作,“理解人类行为细微之处” 的能力变得愈发珍贵。比如,AI 能统计员工离职数据,但心理学家能分析 “为什么员工会离职”(可能是职场压力、团队氛围问题);AI 能整理用户反馈,但行为科学家能洞察 “用户没说出口的需求”。这类专业能解决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组织与个体心理问题,价值会越来越凸显。
2. 核心能力总结:这 4 种能力永远抗 AI
上述专业之所以能抵御 AI 冲击,本质是因为它们聚焦 “人类独有的能力”,总结起来有 4 类,无论你选什么专业,培养这些能力都能提升 “职业韧性”:
- 共情与沟通能力:理解他人情感、回应需求(比如护士安抚病人、心理咨询师倾听来访者);
- 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提出独特见解、设计创新方案(比如工程师开发新的建筑技术、金融从业者设计新理财产品);
- 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信息不完全时,整合资源做决策(比如医生面对疑难杂症调整治疗方案);
- 物理操作与环境适应能力:在现实世界中实操、应对变化(比如土木工程师现场处理施工问题)。
四、结语:留学选专业,要 “看钱景” 更要 “看未来”
这份报告告诉我们:在 AI 时代,“高薪” 与 “稳定” 不再直接划等号。选择留学专业时,不能只盯着 “毕业十年能赚多少钱”,更要思考 “这个专业的核心能力,AI 能不能替代?”“未来十年,这个领域的需求会不会被技术颠覆?”
对想要留学的同学来说,建议从两方面规划:
- 选对领域:优先考虑护理、高级计算机、土木工程、心理学等 “抗 AI 领域”,或在经济学、数学等高薪专业中,聚焦 “高阶能力培养”(比如学经济学时,多练战略性分析,少做基础数据整理);
- 终身学习:AI 技术在快速迭代,无论选什么专业,都要保持学习习惯 —— 比如学计算机的要跟进最新 AI 模型,学医学的要了解新的诊疗技术,才能在变革中始终 “有用”。
时代在变,但 “有价值的人” 永远不会被淘汰。希望这份解读能帮你看清趋势,做出更适合自己的职业与留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