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上海选调生新动态:境外院校未入围,留学生如何破局?-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 首页>顾问中心>李浩然>日志>2026上海选调生新动态:境外院校未入围,留学生如何破局?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李浩然

李浩然

欧亚部前期顾问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大连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继续向李浩然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输入验证码
    我们已向发送验证码短信
    查看短信并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秒后可重新发送

    导航

    2026上海选调生新动态:境外院校未入围,留学生如何破局?

    • 研究生
    • 留学新闻
    2025-09-18

    2026上海选调生新动态:境外院校未入围,留学生如何破局?

    近日,上海市正式揭晓了2026年度选调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公告,明确将在多所高校中选拔应届毕业生加入选调生队伍。此次选调生的选拔范围主要涵盖四大类高校及学生群体:

    一、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44所知名高校的应届毕业生;
    二、中央财经大学等30所拥有“双”建设学科高校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
    三、华东政法大学等22所上海本地高校的应届特别毕业生;
    四、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

    本次选调计划招募约4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专业类别细分为综合管理、政法、数字信息、财经、城市建设等五大领域。(详细信息可访问官网查询)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6年上海选调生的高校名单中,并未出现境外及海外院校的身影。这一变化引发了不少留学生的担忧:是否意味着留学生将无缘体制内工作?未来是否只能局限于私企、外企求职?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焦虑。

    选调生并非留学生主要就业路径

    选调生作为公务员系统中的精英选拔,其名额有限,占比极低。因此,无论境外院校是否在列,绝大多数留学生原本就不会通过选调生这一渠道进入体制内。

    体制内主流入口在哪里?

    1. 国考、省考:这是大多数求职者进入体制内的主要途径,竞争激烈但机会众多。
    2. 事业单位、国企、央企:这些单位同样提供大量体制内岗位,是留学生值得考虑的就业方向。

    留学生竞争将更趋集中

    由于今年选调生名额未向境外院校开放,留学生若想进入体制内,将更多地涌向国考、省考等渠道,竞争无疑将更加激烈。这提醒我们,备考需尽早开始,扎实的笔试基础和面试技巧是成功的关键。

    提前规划,双管齐下

    对于有志于进入体制内的留学生而言,应采取“双保险”策略:

    1. 专业选择:若未来考虑考公或事业单位,可优先选择法律、金融、经济、公共管理等与体制内岗位匹配度高的专业。
    2. 早做准备:在留学期间,就应开始积累行测、申论等考试科目的学习经验,明确目标,精准备考。
    3. 心态调整:不要将全部希望寄托在选调生这一小比例通道上,真正能够长久发展的,还是依靠自身实力。

    港校求职优势依旧

    值得一提的是,港校文凭在求职市场上依然具有较度,尤其是在外企、互联网大厂、金融机构等领域。例如,小米近期公布的高校“合伙人”名单中,就包括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所港校,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悉尼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这表明,在非体制内领域,港校毕业生依然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理性看待选调生名单变化

    2026年上海选调生名单中未出现港校和海外院校,并非坏消息,而是提醒我们:

    1. 选调生占比本就较低,不分看重;
    2. 体制内主流通道仍是国考、省考、事业单位等;
    3. 留学生需更早准备,提升竞争力,方能在未来求职中占据主动。

    留学与考公并非水火不容,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提前规划,积极应对。

    附:2026年上海市选调生院校名单概览

    为方便同学们参考,现将本次上海市选调生院校名单整理如下(信息来源于官网):

    1. 44所知名高校:涵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学府。
    2. 30所“双”建设学科高校:包括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苏州大学等,涉及应用经济学、系统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
    3. 22所上海本地高校:如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为上海本地学子提供了更多机会。
    4. 3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样受到青睐。
    更多详情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李浩然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李浩然提问
    输入验证码
    我们已向发送验证码短信
    查看短信并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秒后可重新发送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