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负责文化管理硕士(MACM)项目的主理人,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收到许多充满热忱的咨询 —— 有人问 “没有专业背景能申请吗”,有人担心 “学完后能做什么”,也有人纠结 “如何平衡理论与实践”。今天,我想以主理人和 “过来人” 的双重身份,和大家聊聊这个在香港乃至全球都颇具口碑的项目,也聊聊我们期待遇见怎样的你。
MACM 不是一个 “只教管理技巧” 的项目。在香港这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国际都会,文化创意产业早已不是简单的 “文艺 + 商业”,而是关乎文化传承与创新、身份认同与社会联结的重要领域。我们始终认为,好的文化管理者首先应该是 “文化 mediator(调停者)”—— 既要懂艺术的温度,也要懂行业的规律;既要能解读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意义,也要能为不同群体争取文化权利。所以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既开设了 “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机构运营” 等实用课程,也有 “文化身份研究”“跨文化传播” 等理论模块,更会组织大家走进香港艺术节、M + 博物馆、本地非遗工坊做实地调研 —— 让你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立刻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得到验证和应用。
每年招生季,我最看重的不是申请人的 “完美背景”,而是那份藏在材料里的 “文化热情”。我们录取过本科读计算机、却痴迷传统工艺数字化保护的学生,也有过从事媒体工作多年、想深耕文化品牌运营的申请者;有人带着自己策划社区文化活动的经历来面试,也有人在文书里写下对 “乡村文化振兴” 的思考。这些多元的背景,恰恰构成了 MACM 最宝贵的学习氛围 —— 课堂上,你能听到不同行业视角的碰撞;小组作业里,有人擅长数据分析,有人精通文案策划,有人熟悉国际文化交流规则,这种 “互补性” 会让你在合作中更快成长。
很多同学会担心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其实 MACM 的校友网络早已给出了答案。这些年,我们的毕业生有的进入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内地文旅部门从事政策研究,有的在故宫博物院、UCCA 等机构负责展览策划,还有人创办了自己的文化科技公司,把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去年有位毕业生告诉我,她在课程中学到的 “文化项目评估方法”,帮助她成功推动了家乡传统戏曲的校园推广计划 —— 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让 MACM 的知识,成为大家改变文化生态的 “工具”,而不是束缚思维的 “框架”。
2025-26 学年的申请已经进入准备阶段,如果你也对文化管理充满好奇,如果你相信文化能成为连接人与社会的纽带,不妨大胆投递申请。在材料里多写一点你与文化的故事,多分享一些你对行业的思考 —— 我们期待看到的,是一个真实、鲜活、对文化充满敬畏与热爱的你。
香港中文大学 MACM 的课堂,永远为每一位想 “用文化做有意义的事” 的人敞开。在这里,你的热爱不会被辜负,你的理想终将找到落地生根的土壤。我们在港中文,等你一起探索文化管理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