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们曾关注港大深圳校区的动态,而实际上,香港大学在上海的布局动作更快、确定性也更高:其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将自2026年秋季起,在上海张江推出全日制硕士项目——MSc(CompSc) AI x Web3,该项目包含一学期在港大本部的学习环节。
在此之前,港大在大湾区的合作项目多为兼读制,例如经管学院福田校区的MBA、EMBA,以及与北大合办的MPA项目。此次上海项目的落地,标志着港大首次在长三角推出全日制授课项目,也是其跨出大湾区、深化区域合作的重要一步。
关于该项目的具体细节(如课程设置、招生要求等)尚未完全明确,待本周日上海宣讲会结束后,可进一步分析其核心竞争力。不过从整体趋势来看,港新高校与上海的深度合作已逐渐形成新风向。
事实上,新加坡及香港高校与上海高校的合作早有先例,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与上海交大合办的量化金融硕士(MSc in Quantitative Finance)、与华东政法大学合办的国际商法LLM项目。但近两年的新趋势是,合作主体从“校校合作”转向“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的深度联动。
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其于2025年1月22日正式揭牌的“港科上海中心”,已在西岸和漕河泾北杨设立两大基地。该中心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计划通过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目前已与信息科技、金融、生物医药、互联网等领域的知名科创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港科2025年秋季启动的试点项目MS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ntrepreneurship(人工智能与创业),正是这一合作模式的体现:项目采用“一年香港+一年上海”模式,第二年学生将在上海中心参与实习、创业孵化及行业导师辅导。尽管该项目初期因“第二年侧重实践”被部分人调侃为“付费实习”,招生情况也未达预期,但随着港大、港科等校陆续将目光投向上海的高新科技产业,这类“学术课程+区域产业实践”结合的硕士项目,未来几年或成新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港校此次跨出大湾区、与长三角深度联动,对计划在长三角求职、定居的学生而言是显著利好——区域化的培养模式能更精准对接当地产业需求,为就业与发展提供在地化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