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文学硕士(MA in Gender Studies)是香港性别问题为重点的硕士项目,依托跨学科框架,聚焦社会、文化与政治领域的性别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多元共融视角。以下从专业课程、申请要求、就业方向三方面展开介绍:
一、专业课程:跨学科与前沿性并重
- 核心课程
- 基础理论:涵盖性别研究概论、女权主义方法论,建立学科分析框架。
- 跨学科专题:包括政治议题中的性别/性与种族、性别与法律人类学、数字时代的性别与媒体等,融合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历史、哲学等多学科视角。
- 实践导向:开设“变革:女权主义、公民社会与社会转型”“当代妇女问题”等课程,强调性别议题与社会行动的关联。
- 地域特色:设置“中国妇女与发展”课程,聚焦本土性别议题与政策。
- 选修课程
- 涵盖性别与工作、家庭、文学、历史、文化等细分领域,如“性别与艺术中的身体”“跨文化研究中的性别、爱与性”等,满足学生个性化研究兴趣。
- 课程特色
- 跨学科性:课程由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共同设计,打破传统学科边界。
- 批判性训练:通过“酷儿运动与性政治”“性别与法律”等课程,培养学生批判分析性别不平等的能力。
- 实践机会:部分课程包含实地考察、嘉宾演讲等,增强学生与社会议题的互动。
二、申请要求:包容多元背景,强调学术潜力
- 学术背景
- 专业不限:欢迎人类学、中国语文及文学、文化研究、教育、历史、新闻、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背景的申请者。
- 知识基础:需具备部分性别研究知识,可通过课程、阅读或实践经历体现。
- 个人陈述:需提交500字陈述,说明“为何希望学习性别研究”,展现学术兴趣与动机。
- 语言要求
- 雅思6.5或托福79(成绩有效期两年,需在申请期开始前两年内获得)。
- 其他要求
- 批判性思维:项目注重学生分析能力,面试或材料中可能考察相关素质。
- 招生规模:每年招收约25名学生,竞争较激烈,建议提前准备。
三、就业方向:多元领域,聚焦社会变革
- 社会与医疗福利行业
- 政策研究员:参与性别平等政策制定,如反性别暴力、职场平等议题。
- 项目协调员:管理性别相关社会项目,如女性赋能、LGBTQ+权益倡导。
- 社会服务工作者:在NGO或社区机构提供性别敏感的社会支持服务。
- 媒体与创意艺术行业
- 记者/内容策划:专注性别议题报道,如职场歧视、身体自主权等。
- 影视编剧/制片人:创作反映性别多样性的作品,推动社会认知变革。
- 策展人:策划性别主题展览,如女性艺术史、跨性别身份表达。
- 教育行业
- 课程研发:设计性别平等教育内容,如中小学性别教育模块。
- 高校教学:攻读博士后,进入高校从事性别研究教学与科研。
- 学术深造
- 毕业生可申请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方向的博士项目,继续学术研究。
- 企业领域
- ESG助理:参与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推动性别平等与多元包容政策。
- 人力资源(HR):设计反歧视招聘政策,优化职场性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