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香港大学商学院提前批申请中,一项看似“形式主义”的改革引发关注——Video面试(Video Interview)取代了传统线上面试的部分环节。申请人需提前录制一段自我陈述视频,回答预设问题并提交。这一变动看似简单,实则折射出港校招生逻辑的深层转变:从“材料审核”到“多维验证”,从“被动接收”到“主动筛选”。本文将从港大的动机出发,分析Video面的实际作用,并探讨其是否会成为港校乃至全球高校招生的新趋势。
一、Video面:看似“可准备”,实则暗藏筛选逻辑
Video面的争议点在于其“可提前准备”的特性——学生可反复打磨内容、背诵稿件,甚至通过表情管理掩盖真实水平。这种形式与“即兴问答”的传统面试差异显著,甚至被质疑“不如直接参考雅思口语成绩”。但港大采用这一环节,实则另有考量,其核心目的可归纳为三点:
-
精神面貌的筛选
在材料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如相似的GPA、实习经历),招生官希望通过视频直观感受申请人的气质、自信度与表达能力。例如,一个逻辑清晰、语气坚定的回答,可能比一份堆砌术语的文书更能体现“适合商科”的特质。 -
服从性测试:验证申请诚意
Video面需申请人投入额外时间(录制、剪辑、提交),这一过程本身是一道“隐性门槛”。港中文市场营销项目曾要求申请人将视频发布至社交平台,进一步放大了“服从性测试”的意图——只有真正重视该项目的申请人,才愿意完成这一非强制但“潜规则”式的任务。 -
对材料真实性的交叉验证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港大对纸质材料的信任度下降。近年来,申请材料造假(如夸大实习经历、伪造推荐信)现象频发,而传统面试受限于时间与人力,难以深入核实细节。Video面虽无法直接考察专业能力,但可通过申请人的陈述逻辑、细节描述(如具体项目角色、数据成果)间接验证材料真实性。例如,若文书声称“主导某市场分析项目”,但视频中无法清晰阐述项目背景与个人贡献,则可能引发质疑。
二、Kira面:更高效的“真实性探测器”
港大的Video面并非孤例,其本质是高校对“低信任度申请环境”的应对。相比之下,英国G5、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等院校采用的Kira面试系统,提供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Kira面通过算法随机生成问题,要求申请人在短时间内(通常1-2分钟)即兴回答,问题涵盖行为题(如“描述一次你克服团队冲突的经历”)、动机题(如“为什么选择我校该项目?”)等。其优势在于:
- 反作弊性强:问题随机且限时,难以提前准备;
- 效率高:系统自动录制并提交,招生官可集中评审,节省人力;
- 考察维度更广:通过行为题与动机题,直接评估申请人的软实力(如沟通能力、领导力、项目理解深度),而非仅依赖文书描述。
例如,NUS的商学院项目曾通过Kira面发现:部分申请人虽在文书中强调“对金融科技的兴趣”,但面对“如何看待区块链在供应链中的应用?”这一问题时,回答却空洞无物,暴露了材料与实际能力的脱节。
三、港校严审:对“经得起检验”的学生是利好
港大、港中文等院校的审查升级,本质是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近年来,港校申请量激增(如港大商学院2023年提前批申请量同比增长30%),但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通过Video面或Kira面,招生官可更高效地筛选出“真实且匹配”的申请人,减少后续审核中的“信息噪音”。
对申请人而言,这一趋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
挑战:需更注重软实力的长期积累(如实习中的实际贡献、科研中的独立思考),而非仅追求“表面光鲜”的材料;
-
机遇:真正有实力的申请人可通过面试脱颖而出,避免被“材料造假者”挤占名额。例如,一位在某快消公司实习中独立负责用户调研并推动产品优化的申请人,即使GPA略低,也可能通过Video面中生动的案例陈述获得青睐。
四、未来趋势:商科、社科或成“严审”重点
从港校的改革方向与全球高校招生趋势看,类似Kira面的形式很可能成为新常态,尤其在商科、社科等依赖软实力的专业中。原因有三:
-
商科:强调实践与领导力
商科项目(如金融、管理)需申请人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Video面或Kira面可通过行为题考察这一点。例如,港科大商学院可能要求申请人描述“如何用数据分析优化营销策略”,以此验证其是否具备“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能力。 -
社科:考察社会敏感度与批判思维
社科项目(如社会学、公共政策)需申请人关注社会议题并具备独立思考能力。Kira面中的动机题(如“你如何看待AI对就业的影响?”)可直接评估其思维深度,而非仅依赖文书中的“二手观点”。 -
技术赋能:AI评审降低人力成本
Kira等系统的普及使大规模、低成本的多维筛选成为可能。未来,更多院校可能采用“AI初筛+人工复核”的模式,先通过算法分析视频中的语言逻辑、表情管理,再由招生官重点审核高匹配度申请人。
结语:面试的本质,是“人”与“项目”的双向验证
港大引入Video面,表面是形式创新,实则是招生逻辑的重构——从“信任材料”到“验证真实”,从“单向筛选”到“双向匹配”:通过视频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传递对项目的热情、对专业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而对高校而言,严审的目标并非“难倒学生”,而是找到那些“即使没有完美材料,也值得培养”的潜力者。毕竟,学术能力可培养,但真诚、热情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往往从申请开始就已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