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民生场景:“消费+福祉”共同提升
“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与民生福祉,将人工智能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在消费提质方面,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加强智能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生活服务品质,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同时,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
民生福祉方面,人工智能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培育发展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推动在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等岗位应用,并大力支持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构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模式,推动开展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的自主学习,鼓励全民积极学习人工智能新知识、新技术。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的文化内容,壮大文化产业。
着眼全球格局:“治理+合作”协同共进
“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与全球合作,体现了人工智能在促进国内社会繁荣稳定的同时,也为全球发展贡献力量。
在治理能力方面,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有序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探索面向新一代智能终端发展的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安全稳妥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在政务领域应用。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加强人工智能在安全生产监管、防灾减灾救灾、公共安全预警、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网络空间治理。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新画卷,提高空天地海一体化动态感知和国土空间智慧规划水平,强化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全球合作方面,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把人工智能作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深化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开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开源可及。同时,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共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当一项技术能被冠以“某某+”的称谓,意味着它具备基础性、平台性、通用性的特点,能够与多个行业、多个领域深度融合,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该如何把握机遇呢?
跨界融合:布局“AI + 专业”
优先考虑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核心专业和交叉融合的专业领域。例如,金融专业的学生可辅修数据分析或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为未来从事“AI + 金融”领域的智能投顾、风险评估等工作做好准备;传媒专业的学生可关注“AI + 传媒”方向,了解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内容分发、用户画像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观念破局:把握新兴机遇
转变就业观念,打破“非AI专业不沾边”的思维定式,积极挖掘自身专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点。同时,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及时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兴职业机会。随着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如AI训练师、提示工程师、AI伦理咨询师、智能政务分析师等。
能力提升:强化AI应用
注重提升自身的AI应用能力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学习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掌握Python编程、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核心技能;也可以参与企业或高校举办的AI实践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积累项目经验,提升竞争力。
十年间,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实现了华丽转身。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全球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