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3日,美国波士顿联邦法官 Allison D. Burroughs 发布重磅判决:特朗普政府冻结哈佛大学超22亿美元的科研拨款行为被判违法且违宪,必须立即恢复拨款,并禁止将来以相同方式干预。
一纸判决,不仅是科研资金的回归,更是学术自由与大学自主权的胜利。法官直言,“政府以反犹抗议为借口,却是在打击学术与言论自由”。
事件回顾
1. 起因:从“政策检查”到资金冻结
年初,特朗普政府以“反犹太主义”为由,通过特别工作组向哈佛提出多项要求,涉及招生、招聘、治理机制等。哈佛拒绝让步后,政府随即冻结其22亿美元科研拨款,并威胁吊销其国际学生签证支持与税收豁免资格。
2. 哈佛反击:诉诸法律,坚守核心价值
4月,哈佛提起诉讼,控诉政府滥用行政权、程序失当,并指出冻结与所谓的“反犹太主义”毫无关联,是政治报复。与此同时,法院颁布禁制令,至少暂时阻止政府取消其国际学生的 SEVP 认证。
3. 听证会阶段:法庭问答显倾向
7月庭审中,争议集中于:政府是否实质关心校园反犹问题?还是以此为幌子图谋干预治理权。法官提出质疑,展露对政府行为的不信任感。
4. 判决发布:自由与制度胜出
最终,法庭认定冻结拨款属于“报复性手段”,违反《第 一修正案》等法律条款,全面恢复资金,并发出永久禁令。
教育界反应
这一判决迅速引发广泛教育界响应,我们来看几个直观的声音:
-
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其哈佛分会主席表示,“希望这次法院判决让学校明白:绝不能为了妥协而牺牲社区的权利”。
-
美国大学教育委员会(ACE):总法律顾问指出,“判决确认了政府非法以政治动机攻击高校的行为;呼吁行政部门放弃伤害高等教育的行为,恢复长期合作关系”。
-
自由与表达基金会(FIRE):称此为“美国高等教育、科学与批判性思维的重大胜利”。
-
150 多位大学校长联名信:批评政府“前所 未有的过度干预”,要求尊重教育自主。
-
校友与高校联合支持:超过 12,000 名哈佛校友、24 所高校与 21 位州总检察长联合声援,强调高等教育面临制度性挑战。
这些回应,从校内到校外,都表达同一个信号:高校自主与学术自由是制度赖以立足的杠杆。
对留学生意味着什么?
1. 科研经费回归 = 实验室与论文的“底气”再建
被冻结拨款涉及的项目涵盖许多国际生的研究课题。如今,这些项目或能恢复,让科研“中断的节奏”重新被稳住,也意味着未来规划能减少干扰。
2. 言论空间仍在 = 校园辩论与表达更安心
法院认定政府行为侵犯校园表达自由,是制度层面对言说给予的保护。对喜欢讨论、不惧表达的我们而言,这是一个让人安心的信号:你敢想,我也敢听。
3. 学校独立性 = 一种“选校软指标”
学校能否在重大政治压力下守住立场,是我们未来选校时的一个重要参考。它代表着你所去的校园能否真正给予空间、自由和学术荣耀。
4. 国际学生身份保障的重要性凸显
法院维护 SEVP 认证,留学生身份至少暂不被政策一刀切。这是一种制度上的缓冲带,能让我们能够专注于学业,而不用一直担心签证问题。
5. “学术安全”加入选校考虑清单
未来咨询选校建议时,可以加入“学术自主度”“政治抗压能力”“自由表达保障力”这样的软性维度,帮助自己做出更有保障、更适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