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地区在高等教育入学资格政策上做出了新调整,重点针对未成年居留者申请公共财政支持的专科及以上课程,设定了具体的居住时长要求。这一变化不仅让本地录取梦校考试的报考资格标准更加明晰,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此前,由于本地报考条件相对宽松,一些异地家庭通过亲属团聚等方式为子女办理居留,让孩子在原籍地备考,再以本地考生身份参与录取梦校,以此争取课程名额和学费优惠。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际在当地生活家庭的子女录取梦校机会,引发了他们的不满和诉求。相关部门对此有所回应,逐步调整报考政策,以保障当地居民的合理权益。
近日,相关部门再次明确立场,指出未在当地实际居住却以本地考生身份申请公立高校财政支持课程名额的行为,既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录取梦校机会,也不利于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因此,新政策规定,通过亲属团聚等方式获得居留资格的未成年子女,需在当地居住满两年,方有资格申请公共财政支持的专科及以上课程名额。
这一政策调整,对正在异地备考的学生家庭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计划在当地定居的家庭来说,是否需要调整原有规划,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政策调整后,异地自学考生的应对策略。
政策调整后的应对方向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于中学最后一年,准备申请2026年入学,那么按照现有政策,他们仍可以本地考生身份报考,享受课程名额和学费方面的相应待遇,此次调整对他们影响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政策通知属于提前告知,正式实施将从明年开始。
若孩子处于中学倒数第二年,计划2027年入学(申请将于2026年10月启动),则需在课程开始前在当地居住满一年。这意味着,最晚需在2026年9月前到当地居住,才能按获得财政支持的学费标准缴费。否则,将面临高额的学费差异。以当地某知名大学本科为例,2025/26学年获得财政支持的学费为每年44,500港币,而未获得支持的学费,非理工科专业高达198,000港币/年,理工科专业更是达到218,000港币/年,两者相差十余万港币。
对于处于中学倒数第三年,计划2028年入学(申请将于2027年10月启动)的学生来说,需在课程开始前在当地居住满两年。即最晚需在2026年9月前到当地居住,方可享受财政支持的学费标准。
对于2028年及以后入学的学生,若要以符合本地报考条件的身份参加录取梦校考试,需提前两年在当地居住,并提供相关证明。具体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提供证明,表明在截至所申请课程开学当年5月31日的两年内,以全日制学生身份在当地正规学校就读;二是若无法提供上述证明,可向入境管理部门申请涵盖该两年期间的出入境记录证明,以显示在这两年内,每年离开当地的时间不超过90天。
定居资格的价值与规划建议
此次政策调整旨在完善报考规则,规范报考秩序,对于真正计划在当地生活发展的家庭来说,并未产生不利影响。我们每年都会协助不少家庭办理孩子的异地就学手续,这些家庭的规划通常与当地人才引进和发展的方向相契合,其子女的合法入学资格也不会因政策调整而受到影响。
如果你正在规划在当地定居,并希望为孩子在当地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便利条件,建议让孩子尽早到当地就学。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年龄越小,适应能力越强。孩子在低龄阶段时,语言接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都更为出色,能更快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适应障碍,避免在关键的学业提升阶段受到干扰。
二是入学时间越早,申请转入当地学校的难度相对较低。申请转入优质小学已有一定难度,而转入优质中学则挑战更大。如果孩子希望转入优质中学,但在语言能力和学业基础方面存在不足,往往需要先进入一所中等水平的学校,通过提升语言能力和学业成绩,再争取转入优质学校。这种方式不仅难度较高,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一种考验。相比之下,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就进入当地教育体系,尽早突破语言关、适应学习模式,在当地的学习环境中逐步提升,升入优质中学的过程可能会更加顺利。
在本地报考资格认定不断完善的趋势下,想要稳定获得符合当地入学条件的资格,避免因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让孩子到当地就学是切实可行的选择。家长们应充分了解当前情况,结合家庭实际和孩子的成长需求,尽早为孩子的录取梦校之路做好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