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大学校长迈克尔·席尔宣布辞职,其任期持续约三年。据报道,辞职与联邦政府暂停向该校提供约8亿美元科研经费有关,这一举措已对部分研究项目产生影响,校方也因此做出了人员调整。与此同时,哈佛大学近期在一起与联邦拨款相关的诉讼中胜诉,判决要求恢复对其的资金支持,白宫方面表示将提出上诉。
在留学政策方面,当前美国对国际学生保持了相对开放的态度。对于计划赴美深造、特别是希望进入知名高校的学生而言,近年来STEM专业持续受到关注。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国际学生选择STEM领域学习。尽管诸如加州理工、普渡等院校一直重视招收数理基础扎实的学生,但亚裔申请者如何在众多竞争者中呈现独特性和综合素养,成为许多家庭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背景下,部分家长和教育人士提出,是否应通过人文类活动或小众项目提升申请的差异化。有观点认为,理工科学生除了学术表现,还可通过科创项目等体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丰富个人申请形象。例如,一些参加国际科创竞赛并取得成果的学生,不仅在项目中锻炼了能力,也获得了知名高校的认可。
人文与理工科申请路径存在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人文社科与理工科在申请准备和呈现方式上有所不同。人文方向往往更依赖通过文书叙事体现个人思考与社会关怀,而理工科则通常需要长时段的学术积累及竞赛、科研等实践验证。近年来,被知名高校录取的中国学生中,理工科背景仍占有相当比例。
对理工科学生来说,申请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将技术能力与社会议题相结合,如何避免专业形象过于单一,以及如何拓宽可选专业和院校范围。一些创新类竞赛或跨学科项目,有助于展示思考深度与创造力,为申请增添更多维度。
强调实践能力与价值认同
在科创或项目实践中,理工科学生可培养一种更贴近“创业者”的思维模式,即从现实问题出发,通过技术或创新提出解决方案。例如,有学生因自身经历关注到医疗康复需求,开发了相应装置;也有学生将工程技术与传统艺术形式结合,展现跨学科能力。这类项目往往源于真实的兴趣或关切,更易体现申请者的动机与价值认同。
对于计划申请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建议结合自身兴趣与目标院校要求,合理规划背景提升活动。如果目标是注重通识教育的院校,可适当展现多元兴趣与社会参与;如果申请以理工见长的高校,则需突出专业深度与研究潜力。此外,不同专业在申请中也各有特点,例如环境类项目易与社会意义结合,数学等理论学科则可注重体现应用潜力或跨领域探索。
总结
教育政策和高校招生环境不断变化,但对申请者而言,核心仍在于展现真实的兴趣、长期积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选择何种专业或路径,保持对学习的热忱,逐步构建清晰的个人叙事,有助于在申请过程中清晰定位,从容应对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