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在新闻通气会上宣布了一项重要消息:2023年发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中提出的“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的目标已经如期实现。素材来源新华社官方账号。
如此大规模的调整并非偶然,而是与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的必然之举。那么,这些调整有哪些亮点,又释放了怎样的就业信号呢?今天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专业变化趋势洞察
哪些专业在增加?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高校新增专业达1068个。其中,工学类专业新增501个,占比接近一半,远超其他门类。这与工学作为我国主要学科门类的情况相符。其次是理学(131个)和管理学(86个)。
梳理近五年高校新增专业数量可以发现,前十名中有六个属于工学门类,再次证明了工学的主导地位。整体来看,工科类新增专业主要集中在技术革新和工程应用等领域,这一趋势与近年来国家“新工科”建设的战略方向一致。素材来源于央视新闻网。
哪些专业在减少?有些专业刚刚站上时代风口,有些则正在走向历史。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全国高校本科专业虽然仍有新增需求,但新增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撤销数量却逐年攀升,学科“瘦身”趋势明显。
调整的背后,既有学校本身师资力量、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考虑,也伴随着专业方向滞后、人才培养质量不足、就业表现不佳等现实困境。素材来源于央视新闻网。
“上场”与“退场”暗含了哪些就业信号
“智能+”转型明显,学科交叉成趋势。从新增专业关键词来看,“智能”“智慧”“工程”“技术”占比很高,“智能+”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一趋势背后,既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推动——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破解技术“卡脖子”难题;也是市场产业升级的刚需——传统工科(土木、信息)、传统行业(农业、交通)要实现智能化转型。素材来源于央视新闻网。
具体来看,“智能+”已从工科向非工科领域突破:一方面是“智能+工程”(如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车辆工程)和“智慧+行业”(如智慧农业、智慧交通),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智能影像艺术”(艺术学)、“人工智能教育”(教育学)等专业的设立,标志着“智能+”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向文化、教育等领域延伸,形成全域渗透的格局。
录取梦校就业TIPS:留学期间可以主动选修跨学科课程(如计算机+教育学、数据科学+艺术),参与“智能+行业”相关实习,并考取相关认证(如人工智能工程师、数据分析证书),回国后可以瞄准互联网大厂的智能业务线、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部门。
“健康”“运动”专业迎来新增潮。在“智能+”主导的新增浪潮中,“运动训练”专业以25个新增量跻身第六,成为非工科领域的“黑马”。这一变化的核心驱动力,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和“体教融合”政策的落地,现阶段市场对“懂运动、会训练、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而此前这类人才多由体育院校培养,存在供给缺口。
录取梦校就业TIPS:可以关注海外“运动科学+交叉领域”专业,如“运动康复与数据分析”“体能训练与运动营养”,这类方向国内目前供给不足,且契合体育产业精细化发展需求。
新设专业瞄准未来命题。近五年我国全新开设上百个专业,这些“小众新专业”并非盲目设立,而是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民生刚需,是高校参与“新质生产力建设”的直接体现。比如,“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低空技术与工程”瞄准“双碳”“低空经济”等国家重点布局领域,填补产业发展的人才空白;“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老年医学与健康”则呼应民生需求(人口老龄化、托育服务短缺),解决社会痛点。这类专业虽起步晚,但随着相关产业加速发展,未来就业潜力巨大。素材来源于央视新闻网。
录取梦校就业TIPS:留学期间可以加入相关领域学术组织(如碳中和研究协会、低空经济联盟),参与跨国合作项目(如国际老年健康数据研究),积累行业资源,回国后可以瞄准国企、事业单位(如航空管理部门、民政系统)或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新文科”加速布局。在“四新”建设中,新文科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核心逻辑是“技术赋能文科”——随着数字经济发展,传统文科(金融、管理、传媒)需要与数据科学、计算机技术结合,才能满足市场对“懂文科、会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如,“计算金融”(金融+数学+计算机)、“金融科技”(金融+大数据)、“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管理+数据)等专业的设立,正是为了破解传统文科“重理论、轻技术”的短板,这类专业目前已成为文科领域的热门方向,毕业生在金融、互联网、政务等领域竞争力极强。素材来源于央视新闻网。
录取梦校就业TIPS:若本科为传统文科专业(如金融、会计、传媒),留学时可以辅修“数据科学”“编程基础”等课程,或选择“文科+技术”交叉硕士项目。回国求职时,突出“文科思维+技术能力”的复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