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传媒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主要体现在传播社会学(传媒社会学)领域,该学科融合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传播行为与社会建构、发展及变迁的相互关系,涵盖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社会属性及传媒批判性分析。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学科定义与起源
- 定义:传播社会学(传媒社会学)是传播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传播行为与社会结构、文化变迁的相互作用。
- 起源: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马克思、韦伯等社会理论家对传播现象有早期论述。1969年丹尼斯·麦奎尔发表的《走向大众传播学》及1972年其主编的《大众传播社会学》标志着学科建制确立。
二、研究领域与理论视角
- 研究领域:
- 媒介技术标准化等议题。
-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如信息传递、社会整合、文化传承等。
- 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社会属性,如年龄、性别、阶级、文化背景等对传播行为的影响。
- 传媒批判性分析,研究传播给社会带来的消极、负面的影响。
- 理论视角:
- 功能论:强调传播的社会整合功能,认为传播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机制。
- 互动论:关注传播过程中的个体互动,研究传播如何塑造个体身份和社会关系。
- 驯化理论:探讨媒介技术如何被社会所驯化,以及媒介技术如何反作用于社会。
- 批判学派: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研究传媒与权力、意识形态、文化的关系,揭示传媒如何维护现有社会秩序。
三、学科发展脉络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战时传播研究兴起,传播社会学开始形成。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学学派分化,传播社会学逐渐确立为独立学科。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技术转向阶段,传播社会学开始关注媒介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 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播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如研究社交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监督等。
四、日本传媒学与社会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特点
- 融合多学科理论:日本传媒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不仅借鉴社会学理论,还融合心理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理论,形成综合性的研究框架。
- 关注社会变迁中的传播实践:日本学者注重研究传播实践如何反映和推动社会变迁,如研究广告中的性别角色变迁、社交媒体上的网红影响力等。
- 批判性研究:日本传媒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也具有批判性,揭示传媒如何维护现有社会秩序、塑造个体认知和行为等。
五、典型研究案例
- 北海道大学国际传媒观光学院:该学院的研究题目注重传媒的学科交叉性,除了常见的社交媒体的研究外,还结合传媒与观光、言语、影视作品的表象等领域进行研究。
- 上智大学文学研究科新闻学专攻:该专攻强调新闻学的属性,但研究题目的关键词也多与新闻报道、电视剧、媒体框架等社会学议题挂钩。